主页 > >济宁文学 > >名作鉴赏 >
济宁文学

「评论」侯子君 ‖ 一曲英雄主义赞歌 ——读牟歌的中篇小说《最后一只蜡烛》

来源:本站    作者:侯子君    时间:2024-10-08      分享到: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主旋律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有助于激发读者的英雄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情怀。牟歌的中篇小说《最后一只蜡烛》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整部作品文风质朴、文笔扎实。

这篇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基本呈线性结构:青年军官陆军生接到上级的命令将奔赴战场,他的未婚妻李梅的父母为此顾虑重重,逼迫李梅与其断绝关系。陆军生毅然决然与战友们进入了前线,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陆军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凯旋归来,李梅却已经嫁给了他人。

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外乎主要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境铺垫妥帖恰当等。然而,再好的故事情节,再优美的语言描绘,再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了细节的刻画,作品的生命也是黯淡的。因为,文学作品生命的光辉正是闪耀在细节之处。

小说《最后一只蜡烛》所营造的时代环境和人物关系,构造了整部作品展开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结成各种关系,也产生了各种情感连接。情感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细节与真实。那些细微的温暖往往能生发出磅礴能量。作者牟歌曾经就是一名军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小说中中的一幕幕场景,都是作者亲眼看到过的。因为对军营生活和那场战争深入骨髓的熟悉,使得这部小说大量富有质感的、富有肌理的、原生态的细节运用,大量富有张力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述真实可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真正的细节藏在生活之中。牟歌在处理小说中的细节时,始终以平实的语言叙写,没有大开大合的铺陈,而是在韵味隽永的细描中低语诉说、娓娓道来。主人公陆军生从一开始接到战斗任务、到回忆和李梅认识的过程、与李梅父母的矛盾,以及后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等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质感。比如,小说中的这一段文字“(陆军生)回到营房,满大院都是车水马龙,各单位都在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兵员,增加武器装备,熟悉铁路输送知识,接待一批又一批慰问团队。连队忙着腾出地方接待来看望送行的家属亲友,炊事班忙得马不停蹄,好像一天到晚都在做饭……毕竟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子弹是不长眼睛的。”简单几句话,即通过细节搭建出足够真实生动的环境,由此将读者的全部心思吸引入文学创造的世界;使得读者的心紧随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足见作者注重细节书写还原生活细微处的文字功力。

《最后一只蜡烛》成功塑造了当代军人的鲜活形象,勾勒出时代的肌理与质地,军中生活的火热景象与残酷的战争场面,蕴含了多样的人生感悟和艺术启迪,小说对于陆军生这个人物的塑造指具有理想化色彩,在陆军生身上,既有确定性目标,军人的理想和信念,也有青春的萌动,爱情的迷茫,以及对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思考,集中体现了军人的坚守与选择。他有着英雄所必备的高尚、正义、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素质,智慧干练,坚定果决。同时他还是个具有指挥才能的的青年军官,在几场小规模的战斗中,他始终保持着冷静清醒,能准确判断敌我双方的战场形势,激发大家的斗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自觉地把个人的生命融于民族、国家有着的伟大事业之中,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宏远的人生目标,在民族利益面前,他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精忠报国、舍身取义,这使他具备了足以战胜敌人也足以战胜自己的强大精神力量。陆军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战斗精神在这篇小说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只蜡烛》之所以好看,还因为混合了以下两种元素。一是战争故事。小说中,不乏两军对垒、烽烟滚滚、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场景。故事一波三折,展现了战火之中的人性,而且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二是爱情故事。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最后一只蜡烛》 中陆军生与李梅的爱情故事,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既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载体,也是情节发展演变的组成部分,有看点,易共鸣,耐人寻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英雄、爱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在《最后一只蜡烛》中,作者始终都追求着向真、向善、向美的艺术价值,将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以战争之火来淬炼人性的坚韧,谱写英雄的赞歌,重建饮水知源的深层意识和对追求和平世界不惜以身殉道的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