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名作鉴赏 >
济宁文学

「名作鉴赏」赵伟明 ‖ 历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来源:本站    作者:赵伟明    时间:2025-02-12      分享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是我在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中的思考和感悟,局限和谬误在所难免。我将畅所欲言,铺陈观点,求教各方,倘若得到勘误或教正,我将怡然欣喜,因为让批评的子弹多飞一会儿是令人兴奋惬意的。

一、关于历史剧几个观点

1、受限性是历史剧的天然壁垒

首先,历史剧受史料的限制。鉴于贮藏条件和保密原则,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是极其有限的。从贮藏条件上看,我国古代王朝更迭频繁,一些史料早已随着战火灰飞烟灭,孤本史料保存困难更大。从保密原则上看,就连美国这样较为开放文明的国家对一些历史资料也有严格的保密原则和解密期限,鉴于国家利益等缘故,有些史料永久冰封也不难想象。还有一点就是一些史料有多方各表的特性。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交战国是中日双方,而主要作战区域是在朝鲜半岛及其水域,因此,中日朝韩各有不大相同的史料记载是极为正常的。

其次,历史剧受史实的限制。这里指的史实是真实历史的唯一性。历史只能发生一次,可历史记载却具有多重性,这种状况为史学界以及文艺界带来研究以及创作乐趣,也带来普遍的困扰。例如: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只有一个,但正史和野史,朝廷与民间口中笔下的曹操可不止一个,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众口铄金,所以郭沫若老人的历史剧《蔡文姬》曾受到过替曹操翻案的责难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再次,历史剧受史观的限制。我们当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这将使历史学科建设以及历史剧创作陷入盲从无措失去方向感的可悲境地,历史绝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时,我们也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抱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是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在咸阳,项羽在会稽,望见秦始皇时一个是对皇权垂涎三尺的阴谋家坯子“嗟乎!大丈夫生当如是也”;①一个是藐视皇权的大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②难道司马迁老人家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怎么那么巧他就走到刘邦项羽身边了,或者是道听途说,或者极尽想象也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史家秉笔直书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注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似乎也是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的事。由此可见,历史剧是受客观条件严格限制的艺术创作,恣意挥洒的空间是有限的。

2、戏曲历史剧是高难度创作

坦率地讲当前戏曲历史剧创作门槛不高,似乎只要能写剧本的,能导戏的都能在历史剧领域驰骋一番,勇气胆量难能可贵,实力智慧尚待提高。其实,历史剧并非好干的活计,我用体操打个比方,历史剧就像“吊环”,不是所有体操运动员都玩得转的,那是在软玩意上展示硬功夫的活计。它既要引体向上,又要多次向下翻转回环,臂力是根本,控制是要点,腾空要有高度,落地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地上。写历史剧,导历史剧没有点历史文化修养和功底,没有在历史史料的查阅,对比,沉思,理解,想象上下真功夫是会捉襟见肘的。这就是当前一些戏曲历史剧演出平白无趣,而创作团队却浑然不知的根本原因。当然历史知识和修养后天可以补救,可那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体力成本,脑力成本,智力血本的。无有积累,何谈创造。在当前市场化,商业化,项目化,意志化的历史剧创作环境下,有多少人能拿出这样的心力,还有多少人有驾驭历史题材的智力,而即使有人能以“写戏全凭一腔血”③的精神付出心血,会不会遇到“但凭一腔热血,所当筹者几人耳”④的现实尴尬。谁又能够晓得呢。

3、 创作历史剧需要作家智慧

文艺创作的“双百方针”为戏曲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自戏曲创作“三并举”方略推展以来,大批优秀历史剧丰富和繁荣了中国戏曲舞台,推动了戏曲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但也无须讳言,由于历史剧存在着“以古鉴今”的艺术特性,其创作自然要严格注意政治敏感性的原则底线。若有忽略,遇到搁浅甚至搁置在所难免。因为历史剧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品种,很难不让人发生现实联想,个别思想僵化的管理者可能有对号入座惯性,届时,创作者会感到困难重重。剧作家如有足够智慧,掌握分寸适度,善于闪转腾挪,则作品会走得稳些远些;剧作家如若智慧不足,则可能遇到云雨甚至雷区。历史剧创作要求戏曲作家对所处时代有敏锐把握,对历史题材有深刻了解,对艺术想象有适度把控,对历史人物有精准把脉。

二、历史剧创作几个重要问题

1、 历史剧是否允许“戏说”

曾几何时,电视剧行业掀起过对“戏说”类电视连续剧的论争,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历史剧文艺创作的重要问题。今天,我只谈戏曲历史剧是否允许“戏说”。依我之见,不但允许,我以为戏曲历史剧的本质就是戏说,是用戏曲的演剧方式说历史。戏曲历史剧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历史本身,它是借用历史题材和素材演戏,只要有文学艺术价值就应该给与允许。当然戏曲历史剧的“戏说”是应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逻辑性的,创作态度必须是认真严肃的,不是肆意妄为的轻薄之戏说,也不是专捡历史阴暗面的厚黑之戏说,更不是简单套用经典哲学观念的概念之戏说。

所谓具有科学性的戏说是指戏曲历史剧创作者要以理想主义者的良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抱持谦恭,虔敬的慎微态度,对历史人物给予历史的宽忍和时代的同情,不强求古人,不苛责古人,不忤逆历史,不能肆无忌惮地无情消费历史人物,更不能为获得一点可怜的观赏效果恃强凌弱地消费各类历史人物,要对过度的贴金和肆意的泼墨进行自我约束。

所谓具有艺术性的戏说是指历史剧的故事衍生,戏剧架构,人物形象,风格旨趣都要以挺立和秉持文学艺术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为根本追求,力求艺术性,戏剧性地展现历史真实情境,让观众触摸到历史的斑驳印记,体味历史人物的喜乐悲欢。要以普遍善良和人性升华为初始愿望,以提升民族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审美水准为归依。

所谓具有逻辑性的戏说是指历史剧创作要有逻辑的圆融性,防止思想价值支离破碎,人物形象东鳞西爪,一句话:警惕历史剧创作随意性想象。历史剧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历史剧。但想象前提是剧作家思想中有乾坤,脑子里有干货,肚子里有热忱,手底下有美文。没有这个条件,那就只能是在戏说中扯淡,在浅薄中戏说,以幼稚的小儿科状态一本正经的戏说历史,让台下的观众为之难堪。戏说本来正常,是失去水准和格调的戏说糟践了它。

2、 戏曲历史剧创作要有“安定的心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虔敬历史,昭示后来,是历史剧创作者应有的状态。写历史剧必须一头扎到史料的海洋中去,与世隔绝一段时间,要暂时关掉你的微信,以洗涤自身灵魂和污垢的精神投入创作,从历史中提炼选择可用于艺术创作的素材,陶冶之,锤炼之,经营之,铺排之。戏曲历史剧是有价值的,但主要是精神和思想文化价值,同时也附带些商业价值,历史剧终究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是创作主体超越功利目的的审美活动。理想主义者当然也要吃饭穿衣,但他写历史剧的目的主要还是精神价值的审美追求和美丽人生的艺术创造。那种把历史剧当买卖做,“一剧多名,一剧多投”的搞法,既玷污历史,又折损戏曲人的智商,应当自警自律自我休矣。矛盾先生认为“创作要有安定的心情”,⑤我以为编排历史剧尤其需要心情的安定。有安定的心情,才有丰富的精神,才有思想情感的真诚与炽热,才有艺术想象的灵动与飞驰

3、 导演要提高驾驭历史剧的能力

“导演是剧作家的直接继承者和合作者”。⑥作为继承者理应尊重原作,而不是撇开剧本另起炉灶;作为合作者必须要互动携行,在碰撞中激励火花。导演绝不能背叛编剧,这是导戏为人做事的原则,导演也不能一味消极被动地迁就编剧,把本来可以修改完善的剧本仓促搬演,这表面看是随和,实际是不负责任的老好人态度。其不知,如果戏的质量不过关,老好人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不合格导演了。近年来我看过一些戏曲历史剧,平平者多多,个别作品甚至幼稚可笑,可很难见有导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哪怕是初步的自我省思都不多,说到底是导演不够自信的表现。有位电影理论家曾批评中国没有几个导演,大多都是副导演,话说得的确刻薄了些。戏曲理论家大多温文尔雅没有这样严苛,于此,则更需要戏曲导演同仁警醒起来,加倍努力,以勤补拙,在戏曲历史剧领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4、 戏曲历史剧创作应发挥所长

应当承认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写成戏,不是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可以作为戏曲历史剧中的主要人物,因为从史料中的记载,到剧本中的故事,再到舞台上的形象,经历过多重艺术上的磨洗和锤炼,其创作过程十分复杂,也极其微妙。我在观察戏曲舞台上的历史剧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总体上看,明朝以及向前诸朝的历史剧戏曲舞台发挥空间比较大,清朝及民国的历史剧戏曲舞台发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当然这也不绝对,也有一些成功个案。我猜想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清装戏在装扮上比较板结,难以发挥戏曲歌舞化的表演特点,民国戏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容易使人左顾右盼进退失据的缘故?我还觉得,鉴于影视剧在故事长篇叙述,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上有自己独到的优长,有些历史题材可能让姊妹艺术去发挥更为明智。

三、历史剧创作要关口前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戏曲历史剧创作要关口前移,在案头上下真功夫,不眠不休,反复折腾,逐步臻于完善。要对剧本大纲进行充分彻底论证,要抱持开放心态,做好关键剧情的大铺展和大陶冶,必要时不惜伤筋动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把握好戏剧走向,把剧本的钢筋铁骨立起来。

进入到剧本论证阶段首先要把故事讲好,然后注意戏剧结构均衡完满,甚至考虑到是否适合戏曲表现。“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剧本讨论要细之又细,要讨论到细节,使剧的气脉贯通。论证不是走程序做样子,而是过难关,要扩展胸怀真心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论证的科学内涵只有两个,即: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现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可行性意见比较接受,对不可行性意见则较为排斥。殊不知,假如把不可行性的问题一个个解决掉,则可行性便更加真实丰满,更加坚实有力,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正道。

如果把新诞生的历史剧比喻为新生婴儿,那么,只要是她底版好,则长大后“淡妆浓抹总相宜”。反之,如先天营养不良,甚至形成肢体性缺欠或智力性障碍,那无论今后的二度创作如何涂脂抹粉也难掩其拙。戏曲历史剧是个很难藏拙的艺术,古装戏可以靠名角,技艺,表演技巧取胜,像京剧《三岔口》剧本简单平平,而舞台表演确是世界顶级水平。现代戏可以靠题材重大,故事的先进性,人物的模范性,节点的即时性,政治的正确性取胜。而历史剧只有拿出思想性和价值观经得住长远历史检验,艺术性和趣味性经得起观众的挑剔褒贬,观赏上具有永不褪色的舞台艺术综合魅力和创作绝活的精品力作,才能屹立于戏曲艺术之林,戏曲历史剧是讨不了巧的。

中国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滚动和流淌了上千年了,若用历史的眼光凝视和溯望,我以为古装戏更具平民风范,是全民戏剧,重在民众喜闻乐见的传奇演绎和道德宣化;现代戏更具家国色彩,主要受众是官权系统和部分民众,其价值主要是思想引领和政治建设。而历史剧则更具贵族精神,它重点面向是知识界及部分戏剧观众,它是以历史为创作素材,用戏剧方式对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进行整体文化思考,历史反思,心灵冥想和未来憧憬的。

四、历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如果以为历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才能搞戏曲历史剧,那真是严重误解了我的初衷。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必须是脚踩大地的现实主义者,它应该十分透彻地了解和理解骨感的现实,绝不会理想化,简单化地看待一切,更不会轻言放弃自己胸中的一团热火。就像法国的伏尔泰曾说过的那样:“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理想主义者试图通过戏曲历史剧的创作,为历史和现实架上一座时空隧道,使人们通过对戏曲历史剧的观赏,叹息人生,感知世界;品味过去,思索未来。戏曲历史剧需要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聚集,市侩作风,文痞习气,货殖估价者,重复性匠人益请自便。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面对苍茫的大运河,波涛滚滚,船行如梭,南来北去,攘攘熙熙,唐代诗人皮日休纠结了,困惑了,迷惘了,历史真能捉弄人。当是时也,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诗人作为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只能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是的,历史和历史人物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一眼见底,而是亦此亦彼的复杂难辨。以隋炀帝杨广为例,回到具体历史语境,说隋朝亡国自他而始一般少有异议。可跨越历史长河,从更广阔的视野洞察回溯,人们把他看做是造祸于一朝一代,造福于千秋万代的有为帝王似也并不过分。历史尚且如此,历史剧可有异呼?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就摆在那里,登临就看我们的了!只要我们抱持理想主义者信念,抱持对戏曲历史剧创作无限热情,抱持对古代先人的体贴同情,抱持对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咬定青山,锲而不舍,那么,戏曲历史剧的发展进步一定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传媒学院历史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注释:

①《史记》66页 作者 司马迁 北京出版社

②《史记》42页 作者 司马迁 北京出版社

③《王肯戏曲集》361页 作者 王肯 中国戏剧出版社

④《中国历代剧论选注》246页 作者 陈多 叶长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顾随讲宋词》89页 主编 刘金柱 笔记 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⑥《艺术形态学》 312页 作者 莫 卡冈 主编 王春元等 翻译 凌继尧等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