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刘亮 | 重新发现和书写济宁地域文化之美——简评杜宏春《济州故华录》

来源:本站    作者:刘亮    时间:2023-11-13      分享到:


拿到第十七期的《鲁艺》期刊已经是两个月的事情了。这给我一份惊喜和惊讶在里面。这一期的文字是以专刊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的。整本刊物292页的篇幅完整收录了济宁档案馆杜宏春馆长的作品集《济州故华录》。

这部作品是作者在工作之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心血完成的一部致敬本土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作者就生活在运河岸边,对济宁风物地域有所了解,另外因为工作的特点,让他更好地走进各种历史典籍中潜心研读,收集资料,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加上他丰厚的文化积淀,扎实的语言功底,才成就这样的一部堪称典范的作品。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完全用文言的语言写成的,因此阅读它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里面大量的用典,比较古老的称谓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是非常陌生的。正因如此,才体现了作者对济宁文化的发掘之深之广,前所未见。

作者熟谙各种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所以对于各种文体的驾驭能力就变得非常强。囊括的文体包括赋,记,曲,铭,辞,序,歌,说,词,诗歌方面以五律和七律为主,作者熟练运用各种文体,来表达对本土文化的一份书写和敬意等,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注释是这个文本的最大看点,它的篇幅占整本书的一半还有多。这里面体现着作家的严谨细实的治学态度。

我一字一句的阅读,在这些注释里面我了解了济宁地域文化差异。整体的地理观念也是在这里建立起来的。原来模棱两可的地理位置现在变得清晰了,一些误读的地名知道了具体的方位。

作者的文字囊括了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事迹,具有通识的意义。

我在这部作品里学习国学知识,走进这些繁密的注释里,仿佛走进了知识的森林。读在其中,不仅是感慨作者的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对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有一个完备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的注释是以词条的形式出现的,仿佛在读百科全书,一个人物,一个地名,作者都是以词条的形式,简明扼要准确的给予解析,让读者对人事物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和学习。

作家以精美洗练的语言书写了济宁的过去与当下的状态,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济宁的前世今生。以大量的篇幅写了济宁的地域光辉和风物之美。

赋是最能彰显时代之美的,果然作者没有让人失望。开篇《古济州赋》全面梳理了古老济宁的起始过程。作者的赋就是以崭新的时代笔墨书写当下的社会人文风物之美,每一个生活在济宁的人都会由衷感动和自豪。他将济宁的历史和由来讲得非常清楚了。在注释里可以详尽看到济宁有这个名称以来的具体的时间。

对于济宁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他的整理和书写具有专业性,全面深入。竹竿巷,太白楼,尼山,南池,龙王庙,凤凰台,孟楼湿地,梁山,微山湖,太白湖,运河,王母阁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都以不同的体裁进行书写,看到这片土地的文化资源的丰富。济宁的风景名胜是他念念不忘的地方,他将大家熟知的风景区都尽数打捞,以不同体裁进行歌咏和细致绵密的描绘。在他的诗文的指引下,我有一种查缺补漏的效果,原来济宁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也是扎扎实实的上了一堂好课。

美食更是一个地方特色的代表,作者的《济州玉堂酿珍二十品》,《济州美食赋》和《济州民间美食二十品》都有详细的展示。还有专题的美食,比如《济州孔府宴赋》和《济州运河宴佳馐二十品》,前者为赋,带我们走进孔子的家族的饮食文化;而后者是写了运河两岸人们传承已久的各种吃鱼的方法。

他的诗词创作多以五律和七律为主,里面看到了他大量行走的足迹。比如他的系列组诗《兰台悟史诗稿五十品》和《济州古运河文献意境二十品》等,既有对古典文献里面的诗意阐发,更有现场的实景的描写,多角度描写济宁的四季的风景变化。在《南阳古镇物华二十品》里这样描写湖区的风物特产:

“烟蒲翠簇琵琶洲,曳摇云叶湖韵流。”——《南阳福扇》;“行苇大雅著诗经,南阳浩茫湖趣秾。”——《南阳苇编四绝》;在描写湖区的菱米是这样写的:“乌衣元宝弯角糯,捧祭屈到青莲诗。”

对于风俗,也有不一样的表达。美食里面的传统习俗,今人几乎尽失,而这些文字,仿佛是一种唤醒,也是一次回望。重新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活起来的历史和习俗。

这些诗文对济宁的季节,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进行描写。比如《济州二十四节气:雨水之孟楼泊雁》这首七律中写到:“雨水时霁细风酥,李杏苞蕾黄花拂。”每一首诗歌都是呈现出济宁各个地方的特色,比如清明的桃花山,立夏的泗水的瓜豆,南池的晚凉,鱼台的新稻等等,尽数打捞。

作者常年浸润在古代典籍里,整理是一份责任,但是作者的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与古圣先贤交流对话,里面当然有他喜欢的人物。

最感受最深的是那篇《任子屈子汨罗问答录》,任子与屈原的对话,何其深情,何其委婉,涛涛的对话中,不仅是作者对两个古代先贤的热爱,还有文本自身的思辨色彩,气贯长虹,涤荡灵魂,感受古人的情怀。那是由语言搭建起来的绚丽的文字宫殿。作者以丰沛的想象力,搭建起一座时空隧道,经由这个时空隧道,让任子与屈原相遇。在一问一答中,看到屈原对任子的崇拜,看到任子对后辈屈原的激励与赞赏。在这篇文章里两个人探讨了“十德十信”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任子说:“十德十信,立德立信立国之本也。”他对屈原说:“信德复兴,在乎其涵,易乎其端,德为其品,信为其实。”他还劝慰屈原:“天忘楚,非子之过。”

这些问答体现出精深的对于国家治理,对于重新建设精神家园都是非常有裨益的,体现出作者端庄严谨的态度。

这些文字精美,情感深沉,寄予着一个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意识的传承意识。他用这样的方式讲述故乡,那是骨子里的热爱。所以越读越觉得这些文字都是滚烫炽热的。

家乡记忆需要重新被唤醒,家乡文化积淀需要被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对故乡的热爱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程先生用文字告诉你这里是济宁,他以全景展示去重新发现和书写济宁地域文化之美,这体现了一位学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作者以毕生精力去完成的这样一部书,实实在在值得每一个济宁人充满了敬畏之心去慢慢读下去。会有收获,会搭建一份美好自豪的文化自信,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作者简介:刘亮,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济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济宁老年大学北湖校区写作班教师,铁塔寺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教师。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一届天津散文奖、微山湖征文奖、中国煤炭系统诗歌优秀奖。坚持以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的世界真善美。在各级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和评论作品一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