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员 | 在喧嚣沉浮中修炼光明睿智之心 ——评高兴宇长篇小说《王阳明》
作家高兴宇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王阳明》聚焦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人生,采用对比、伏笔、预言等叙事手法,在恢弘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宦海沉浮中全方位展现了王阳明能文能武、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光辉形象,无论其深谙兵法、运筹帷幄撼“山中贼”、平“逆之乱”,还是以制心功夫向内修炼、悟出“我性自足”的圣人之道破“心中贼”,都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新境界开创儒学发展新天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启示和激励后人在“内心光明”中不畏艰难、睿智前行。
小说《王阳明》浓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绘了王阳明生活的明朝中叶所面临的外患入侵、皇帝昏聩、经筵荒废、朝纲败坏、奸佞当道、特务横行、社会萧条、民不聊生、流民四起的风雨飘摇之状和水深火热之苦。而这样的政治昏暗、社会黑暗与仕途多舛、民生多艰,正是王阳明成长于此、生存于此、沉浮于此的政治生活原态,是王阳明“良知”学说、“致良知”思想产生的土壤和孕育领悟的源泉、“知行合一”践行的载体。作者显然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以社会黑暗的幕布与阳明心学形成鲜明对比,社会越是黑暗,生活于此的士大夫救百姓于水火的抱负越炽烈,越难以一帆风顺,越衬托孕育出的“阳明”心学难能可贵。小说的对比手法不仅体现在诤臣的冒死直谏与皇帝的置若罔闻、上疏劝谏的一腔孤勇与宦竖擅权的打击报复,也体现在宦竖小人对王阳明身为文官的借机嘲笑与其较场射箭的齐声喝彩,还体现在想做“天子”的藩王与想做“总兵”的皇帝、“黑狼”与“白狼”的角斗、私欲与良知的较量、“良知”学说在民间的认可盛行与官方的抵制打压。
王阳明的仕途命运与文治武功形成鲜明对照,一生仕途跌宕起伏而内心光明,一旦在千难万险中悟出“良知”的意义,按“心兵”不动,便可摆脱名利羁绊,从容面对身外喧嚣。他在北京明德书院开学第一课上就表达了“读书做圣贤才是人生头等大事”的远大志向,立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大目标,后勤奋攻读儒家经典、诸经众史,精心研读兵家秘籍、学习兵家智慧、苦练射箭技艺,效仿圣人端坐省言,两次参加会试未中,第三次会试又受科考舞弊案影响错失考卷第一,二十八岁任工部主事借弘治皇帝广开言路之机上奏《陈言边务疏》,虽条条切中要害,但并未得到重视,后来勤研儒、释、道各家思想劳思过度,咳嗽发展成为“肺痨”不治之症。正德皇帝期间,面对“八虎”吼叫公堂、败坏朝纲、朝臣直言获罪以及民生困苦,明知参劾权臣有获罪之险,但因心中良知热火使然,他舍生取义,冒死上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结果惹怒宦竖,遭杖责、指为奸党、罚跪,在寒冷冬日被投入大狱、夜不能寐,虽因宦竖敬重其父免死,但被贬贵州龙场驿丞,又因作诗答谢友人彻底惹怒宦竖刘瑾,在一路颠簸中肺痨复发、病魔缠身,万般无奈到杭州西湖疗养却遭到锦衣卫暗杀,侥幸假死脱壳,后投奔古寺又险入虎口,在九死一生中前往遥远偏僻的贵州龙场,在那里甚至要靠挖野菜解决一日三餐。至此他跌落人生谷底,真切体会到生不如死,甚至做了石棺材以备不虞,但“深藏心中的大志总会战胜那时不时袭上心头的死亡念头”,靠《周易》名句和制心功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坦然面对,在山洞中静坐思考圣人之道,终于在险恶逆境中悟出“圣人之道,我性自足”的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良知学说和“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的人生四要,通过修正言行、欲望和事上磨练实现良知、良行,以平静坦荡之心面对外界喧嚣混乱、卖官鬻爵、尔虞讹诈与是非对错,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形成了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历经岁月消磨而弥坚。后来即使他迅速剿平赣南匪乱、用十四天就勘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立下盖世奇功,因内阁首辅不满未得到应有重用,也未愤愤不平、耿耿于怀,而是沉静以往、坦然处之,因“内心光明”,如云淡风轻,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名利所累。
小说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巧设伏笔,通过一对双胞兄弟实施真假太监秽宫生子的“千秋大业”计划,形成整体叙事谜团,却引而不发,吊足读者胃口,增加读者阅读期待,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小说开篇,曾为大同参将的石彪与瓦剌太师妹妹银珠受擅长纵横之术和茅山术的李孜龙鼓动,密谋将大儿张忠交由李孜龙传授纵横之术、五年后送入宫做太监,十五年后双胞胎弟弟张茂再假扮成太监进宫与皇妃交合,由其孙子继承大统、成就“万世之业”。双胞胎兄弟的“千秋大业”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能否成功,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读者兴趣。随着故事发展,弘治皇帝的张皇后一直未孕,张忠觉得是实施“大业”的好机会,便用小曲勾引张皇后以获其好感,虽然得到张皇后的喜欢,但张皇后竟然怀孕了,张忠的“大业”计划受挫,故事进一步增加了悬念,张忠兄弟的“大业”会放弃吗?还能实现吗?这个伏笔和悬念一直吊着读者胃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直到荒淫无道的正德皇帝在豹房淫乐但无子,又让张忠看到了希望,他抓住机会传唤张茂前来,乔装进入豹房与戚美人交合,戚美人很快怀上了张茂的孩子。到这里,读者会意识到,他们的“大业”要实现了吗?真能实现吗?到这里,皇帝和大臣们都蒙在鼓里,作者也将这一线索暂且放下不叙,接着讲述宁王造反,直至张茂被抓,在严刑拷打下吐出事情真相,皇帝和太监张永等大臣们才明白真相,读者终于松了口气。
小说《王阳明》还善于采用梦境、预言等方式吸引读者兴趣,赋予小说以传奇色彩。如,作者为王阳明出生设置了“神仙送子”的故事,王阳明的母亲郑氏将生产的时候,其祖母岑氏那晚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笼罩的天空和阵阵鼓乐声中,踏着云层冉冉降临王华家中,专程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双手捧给了岑氏”。结果岑氏从梦中惊醒,就听到了王阳明呱呱坠地的哭叫声。其祖父王伦便据此为其起名王云,以应岑氏之梦。后来到城隍庙遇见麻衣相士,麻衣相士郑重预言:王阳明胡须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圣贤之胎,胡须长达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得圣贤功果。这一预言不仅大大鼓舞了王阳明,而且在其被贬贵州龙场跌落人生谷底、有轻生念头时,也给予其深深激励,激励其在千难万险中坚定信念、勇毅前行。其历经百死千难,在五十六岁时胡须长达下丹田,修满圣贤功果,岂不奇哉?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吴师”(出自王阳明《长生》诗)。在笔者看来,通过小说《王阳明》,感受“良知”学说魅力,体悟王阳明的光辉形象,将激励我们以“光明”之心,“知行合一”,不畏艰难,睿智前行。
高兴宇,《王阳明》,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张崇员,男,1979年生,山东诸城人,系济宁市任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学术论文、书评、视评、影评等散见于《当代文坛》、《电影评介》、《安徽文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枣庄学院学报》、《济宁日报》、《西安日报》、“光明网”、《契阔文学》等。散文散见于《徐州师范大学报》、《江苏师范大学报》、《济宁日报》、《大运河文学》、《青年文学家》、山东宣传网等。
- 上一篇:上一篇:刘亮 | 重新发现和书写济宁地域文化之美——简评杜宏春《济州故华录》
- 下一篇:下一篇:贺文键|尚趣的现代狂书艺术生态——从榜书到少字数书法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