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赵青 | 河流、风流与顶流 ——观电视剧《运河风流》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赵青    时间:2024-04-08      分享到:

很难想象,没有大运河的济宁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我收看电视剧《运河风流》后发出的设问。这一由张新建执导,高满堂任总编剧,《闯关东》原班人马历时五年潜心创作的电视剧,在2022年4月一经上映,便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如今正在山东卫视黄金时间播出,“二刷”在即。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这一人工开凿的古老河流,历年来滋养成就了运河济宁的乡土风流,如今正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顶流。新时代古运河的风姿、风韵、风采,就藏在这河流、风流、顶流之中。

(一)古老河流,运河之都的风姿绰约

古老而灵动的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京杭大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的开凿,最初的目的是“漕运”,即通过水路运输货物。漕运自隋唐时期开始兴起,通过漕运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和物资运输,从而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尤其是通过南货北运,保证了王朝皇宫的衣食无忧。大运河见证着历史王朝的兴衰更替,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大运河济宁段,也就是电视剧《运河风流》里的“主角”,位于纵贯南北的中间位置,通航里程1100公里,覆盖10个县市区,占山东省内河航道里程的70%左右。在电视剧中,以水运为生的“船帮经济”,映射的是那个时代济宁城的发展,济宁“运河之都”的美誉由此兴起。然而,铁路的兴起发展,工业经济的雏形初见,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注定的,这也让大运河从“舟楫满帆”变得“千里静波”,风姿绰约的背后,是整个运河古城的发展变迁。

(二)乡土风流,孔孟之乡的风韵卓绝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济宁,因运河而兴,凭文化而盛,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三孔”、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曲阜、邹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加持,让“孔孟之乡”与“运河之都”的名片都赋予了济宁这座古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因,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这一根与魂,贯穿了整个电视剧。剧中,官者黄子荣、商者宋鲁生、文者杨春早三位豪杰人物的生涯,便是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孔孟儒家文化最好的诠释。人生海海,行业种种,无外乎为官、为商、为学、为兵、为医、为艺等等,在每一个行业里若都能“走正道、有正气、守正义”难得可贵。剧中三位扮演者,正是将官之正气、商之义气、文之骨气表达的恰到好处。人物背后所贮藏的文化底蕴犹如一条无形的河流,源远流长、涓涓不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济宁人,孔孟之乡的卓绝风韵,在这部剧中淋漓呈现。

(三)时代顶流,济宁港航的风采别致

运河从历史中走来,向新的未来奔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纵贯济宁的大运河,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作为水运资源大市的济宁,济宁港是全国28个主枢纽港之一,全市港航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港口企业50余家。济宁又是一座传统的煤炭资源城市、制造业大市,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传统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局面,纵贯济宁的大运河成为了推动济宁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就如同剧中演绎的那样,民国时代,漕运船帮被公路铁路取代,而今新时代的中国,公、铁、水、空一体化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已形成可自主选择、可自由转换、寻求最优运输路径的局面。济宁市委、市政府着眼依托大运河、保护大运河、传承大运河,充分挖掘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近年来成效卓著,2022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800万吨,居全省港口第五位、内河港口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5.85万标箱,梁山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为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内河港口项目,济宁港航经济势头向好,港航生产稳步增长,港产融合不断加速,港航已成为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古运河正焕发新活力,济宁城正崛起新增长极,运河港航正成为济宁这座城市时代潮流中的“顶流”,风采别致。

运河虽古,时代赋新。运河滋养繁华,文化传递自信,永远忘不了剧中多次出现的船行进在运河上的镜头,在大运河保护和文化“两创”的时代背景下,愿运河赓续千年文脉,焕发时代新辉,共享时代荣光。

 

(作者简介:赵青,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泗水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曾任大学校园编辑,先后供职于山东省泗水县金庄镇、泗水县委组织部、任城区纪委监委、济宁市国资委,从事文字综合材料工作,擅长诗词散文评论。独立创作的《依托运河“黄金水道”发展现代港航物流的思考》《信心 信任与责任》《母亲的炊烟》《时间线上的港航变迁》《老矿新生》《“落寞矿区”变身制造小镇》《“食”字里的传统产业新生》《山河跃越 城乡畅连》《风流尽殒 家山何处》《如果工作是一种创作》等被频频发表在《学习与研究》《中国水运报》《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县域经济报》《山东国资》《齐鲁晚报》《济宁日报》《济宁文学》《鲁艺》《泗水文艺》《新任城》《泗水大众》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