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陶成桥 | 宋词有清照 夫复又何求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4-05-15      分享到: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独树一帜、卓尔不凡。

千古第一才女的神来之笔,是从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她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植物的出现,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

精神方面也有他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着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每种艺术品种、风格和流派只能在特定的精神气候中生长。

作品从属于时代精神与风俗,时代的趋势始终站着统治地位。

在一个快乐的时代,文艺作品一定是反映快乐的。

在一个忧伤、痛苦的时代,文艺作品一定是反映忧伤和痛苦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李清照成为一代天骄须具备五个条件:

人须天赋秉异,聪慧颖悟,凡夫俗子不行。

兴趣志向高雅,有“才藻非女子所为”见识的俗人不行。须仰取俯拾,衣食无忧,并有名师高人指点,且能接触丰富藏书,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每日只能为稻粱谋者不行。

须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社会生活体验和历练,平平淡淡者不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都是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词国皇后”的产生离开了宋词的特定土壤不行。

而李清照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合铸就的奇才。

李清照生长于大宋王朝。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两个阶段:

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李清照,生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精神气候下,大宋王朝这把历史的雕刻刀,为这位词国皇后的千古华章,刻下了快乐与忧伤的深深烙印。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为避免重蹈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覆辙,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杯酒之间削兵权。果断的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空前繁盛,宋词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代应运而生,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文武皆国之大器,不可偏废,“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弊政,早已埋下了宋帝国两次覆灭的种子。

由盛而衰,国破家亡,起起伏伏的社会变迁,奠定了宋词婉约和豪迈的底色。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在北宋齐州章丘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呱呱坠地。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尽繁荣,富饶热闹,歌舞升平。庙堂之上、江湖之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人人以填词为乐。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繁华富裕的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吟诗、唱词、品茗、纵酒,游山玩水,放舟观鹭,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此后千古传颂。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面对此情此景一剪梅应运而生。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砸烂了宋王朝的琼楼玉苑,史称“靖康之变”,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

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迁移逃亡之中路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目睹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破碎山河,触景生情,有感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末路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自刎宁死不苟且的豪情与悲壮,一腔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写下了让当时天下所有七尺男儿都汗颜的《绝句》。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一反李清照往日婉约风格,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极尽讽喻和鞭挞。

展现了李清照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操。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的夫婿赵明诚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烧,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李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避难奔走间,所有收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天涯沦落、颠沛流离、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生活,亡国恨,丧夫哀,孀居痛,万千愁绪,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无限惆怅之下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纵观李清照一生,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历经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北宋末年和动荡不安、妥协屈辱的南宋初年,千折百回现实生活酿就了他充满深深愁绪的词心和性格。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因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词风变得凄凉悲痛,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亡国之思,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社会的转变决定了人生的转变,人生的转变决定了词风的转变。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环境,这是艺术作品产生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决定了李清照的作品只善婉约,难以豪迈。

偶尔一首“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句,也只能是在李清照人生难得一次历程中,留下的惊鸿一瞥。如果李清照能生活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过着“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的军营生活,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氛围熏陶下,假以时日,以李清照的才气和灵性,写出“怒发冲冠 仰天长啸”;“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诗词应在情理之中,从而可能出现前婉约后豪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文学景观。

但历史上没有如果。惜哉,李清照!不过,宋词有清照,夫复又何求!

作者:陶成桥,  1956年1月16日生人,山东省嘉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杂志》、《麟乡春秋》、《济宁文艺》、《山东劳动》、《吉祥文化》等多家报刊、杂志、图书发表论文、诗词、散文、对联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