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璇 | 古琴之雅,雅在修心——听孙晋彦谈古琴有感
近日,三五知己偷得浮生半日闲,相聚一起,有幸邀得孙晋彦老师为我们讲述古琴的前世今生,并亲自抚琴三首。让我们聆听到了这来自中国上古时期的真正琴音,认识到古琴作为中国雅文化之奠定者的真正魅力。
——题记
古琴是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从上古延续至今,热闹过,也冷清过,几千年的时光里,它如一缕空谷的幽兰,将满身的优雅气质静默地流泻在人间。它摆脱了时间的桎梏,穿越千年,不改本色,在建立了“雅正之乐”的文化地位后,给每一位竭力追求人间正道的人一丝精神的慰藉。
诸葛亮用它吓退雄兵百万;嵇康用它展现一身洒脱不羁;钟子期与俞伯牙用它书写出友谊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古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和拥有它的那些文人雅士搭建起的雅文化系统,已锻造出了横亘时空的绝世琴道。
古琴奏响的是弦歌古韵,撩拨的是文人的千古“心音”。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千年传颂,说的是伯牙子期由知音升华为知心的故事。由此可见,古琴的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倾诉情感的,这是古琴的一个初始意义。古琴的美不体现在旋律上,而是体现在单音的表现力上。一个琴音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有点像戏曲唱腔,虽然只一个音,但咿咿呀呀有好多变化,体现的是绕梁不绝的余韵美感。就如孔子在颜回死后所作的《思贤操》一样,琴音悲戚悠扬,浓浓的思念之情在琴音的起承转合间流淌,回旋,令每一位听者动容。
古琴能表达人的心意不仅体现在乐器的独特上,还有孔子为它赋予的文化内涵。孔子一生主张恢复礼乐制度,他从琴音中听出周文王的圣德之声,于是,先王之道就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呈现方式——琴声。孔子将古琴变化成为礼乐教化的工具,使无形的思想有了具体的传播途径,就是琴音。
因此,古人操琴有着一种表达心意的独特意义,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触弹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转换成琴音传达出去。弹琴不仅成为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成为表达自我的一种隐喻。所以说古琴的终极目的是悦己的不是悦人的,真正的琴者,抚琴时表达的往往是自己当时当世的心境与想法。文如其人,闻琴识人,当是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内在修为,人格节操往往能通过其文字窥知一二,音乐也是如此。
文人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琴居其首,当之无愧。先秦时,毛笔和宣纸还都没有被发明出来,琴的样子就已经和现在一样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琴的气质,决定了中国人对雅的理解,奠定了雅文化的基础。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古琴起名字。名字是生命的象征,古琴一旦被主人赋予了名字,那便获得了生命,能和人产生情感的联系。比如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几把古琴“焦尾”“绿绮”“绕梁”“号钟”等等。这些名字的赋予,既是主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主人与古琴之间的一种共鸣与联系。
另外,中国古人向来喜欢为一切事物附加某种特定的寓意,古琴也不例外。琴身的每一处设计都被赋予了深远的象征意义。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一年365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底板是平的,象征地;岳山为高山,琴弦为流水;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初时,琴只有五弦,内合金、木、水、火、土,外合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为纪念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自此定下七弦的形制。琴身各个部件的命名很有讲究,有以自然为名的“岳山、龙池、凤沼、雁足”和以人体为名的“琴头、琴腰、舌穴,弦眼”等。
做古琴要用五百年以上的老木头,才能发出正音,而这样的正音才能正心,如果是很年轻的木头,它的火气太大,听起来会很尖噪,很刺耳,不会产生那种沉稳厚重的声音。即使是五百年以上的老木头,在做的时候,也要用灰胎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压音,发出来的声音才沉静清幽。唯有这样,这木质成了琴声,才能最后随了人的心声,古琴之声才能清微淡远,中正平和。正所谓器为下,道为上。
古琴比较难学,最基本的指法也有54个之多。因为指法复杂,古琴有一套专门的记谱法,叫减字谱,有了它,古琴曲就可以流传下来,但流传的只是指法,却没有节奏的标记,这就给后来的琴人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同一首曲子,不同人演奏,节奏的快慢不同,演奏的方式也不同,从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千差万别。少时看武打片,至今有一个情节记忆犹新。剧中有一位会抚琴的武林高手,不但武术高超,而且琴艺精湛,琴曲弹拨之间,就能杀对手于无形。最厉害的是,他仅用几根弦,就能弹拨出千变万化的曲子,令对手陶醉臣服,束手就擒。当时不明白,如今知道了古琴的这个奥妙,似解当年疑惑。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古代的文人士子无论在哪里,身处何种境地,都得有张琴。就象古代的侠客都得有把剑一样,如此才可持琴仗剑走天涯,行走于江湖之中。 有个关于《广陵散》的故事:嵇康有一次夜半弹琴,弹得太好,把鬼都感动了。这个鬼就是“焦尾”的主人蔡邕,他觉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传的《广陵散》教给了嵇康,条件是不能教给别人。后来嵇康被害,死前最后的感慨就是“《广陵散》要失传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文人交流心意的媒介就是古琴,琴音契合能使人产生相惜相怜之感,同时一个文人走到生命的终结,最记挂的也是古琴曲的失传。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世上知音少,惺惺为我听。不似幽兰曲,悠然梦亦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国传统八雅,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爱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兼备。就象宋徽宗之听琴一图,一展古琴,静坐松下,听者入神,奏者雅心,此情此境,人间至美矣。古琴的美是深沉含蓄的,通体深色的髹漆,泛着暗淡的光泽,本身并无多少修饰,置于斗室之中,不突出,不吸聚光华,却自有意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琴更是文人士大夫家里的标配。
在儒家看来,古琴之所以能成为教化的工具,是因为它的音乐有两个特点:禁和顺。禁则去欲淫之邪说,顺则养中和之正气,这个观念也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中国文人把古琴当作修行的工具,弹琴能让人的心性更加纯洁。 古琴对文人还有一种辩白作用。谁都希望偶尔能俗一下,放纵一下,那种不费脑子的娱乐方式,总是很好的体验。文人士大夫也不能免俗,他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全是孤芳自赏,正襟危坐的,也需要爆米花电影之类轻松愉悦的体验。
但是,中国文人对欣赏俗文化有负罪感,当他们从歌妓的身边离开,从酒宴场所回到家中,古琴就成了他们赎罪的工具,抚弄几下,以示自己依然对纯洁的人性有所追求,虽然一时耽于享乐,但那无非是消磨时间,事实上他崇尚的仍是先王的圣乐。
由此,古琴作为雅文化象征的意义就被放大了,它已经成为了精神虔诚的象征。要理解古琴的琴道,就要把握一个关键词,就是“雅”。古琴已成为了中国几千年雅文化的代表,或者说,古琴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
一直以来,古琴都被视为一件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幽远,厚重浑厚,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至古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一生的至高追求。
古琴的美,是华夏民族审美的集中体现。之所以延续千年,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皆因为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始终被时代认可和需要。琴声如水,润泽了流经的每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的心田,仍在不断向前。
琴弦拨动,
文人用心意拨开半遮面的凄苦;
琴鸣惊起,
文人用心音建立雅文化的壁垒;
琴音婉转,
文人用心语倾诉真性情的归属。
- 上一篇:上一篇:李安仁|寻求打开生命密码的魔盒
- 下一篇:下一篇:郭园 | 在世界的丛林深处寻味生命本真 | 简评王相华诗集《山风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