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园 | 在世界的丛林深处寻味生命本真 | 简评王相华诗集《山风吹过》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郭园 | 在世界的丛林深处寻味生命本真 | 简评王相华诗集《山风吹过》

来源:本站    作者:郭园    时间:2024-05-31      分享到:


《山风吹过》200余首诗歌,分别以“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命名,没有稀奇古怪的标题,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言文字,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意象。诗人关注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平凡日常的琐碎与街头巷陌的人间烟火,这就是诗集《山风吹过》。在时光中慢慢变好,也变得枝繁叶茂,穿行在生活的丛林深处,穿梭在时光的窗边廊沿,诗人王相华从四季时光、世界空间的腾挪转移中提炼出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认识,展现着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那些人事风物、生活经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阴晴雨雪、风雷日月都成为他书写的对象;那些山水之间的晦明变化、波光闪烁,人世间的欢喜悲戚都被他融入诗中,成为诗歌书写的素材和来源。目之所及、身之所染、心之所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成为他诗写的基础,情感抒发的基石,寻觅生活诗意的媒介与载体。


一、对时光岁月的感怀

从诗人王相华对诗歌的分卷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他的诗歌书写向度,诗歌观照角度以及思索生活的维度。在时光中踱步,感受生命万类的精彩,感知大千世界的开合呼吸,感受自然万物的呼吸律动,从而获得了一种内心的持守与沉静。“指缝间漏掉的时光,堆成了小山/成为石头,废铁/或者是,生活与视线的障碍”(《置换》)。这些生命中散碎的时光看似是生活的阻碍,母亲却从来不舍得丢弃,就像那些生活中的闲置物品一样,母亲觉得它们或许有着独特的意义。于是,便将他们塞满四合院所有空闲房子乃至角落,这些不仅被她收纳、存放,还会出现在她不经意的口中。这是母亲的生活观念,这是母亲对生活的珍视,对时光的珍惜,那些从手中溜掉的时光,好似附着在这些闲置物品身上,为她置换来生命的饱满和充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母亲为什么要在家里存放这么多的闲置物品,为什么时不时说起旧日生活的样貌,这是生命孤独的体现。那些物品虽然闲置,或许没什么用途,但当它们塞满房子时,也就有了连通起人生回忆的作用,有了观照过往的作用。那些看似没有用的物品,看似细微破碎的时光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一块块完整的拼图。

诗人说:“两代人的观念,各执一端/从固执的思想去打开另一个缺口/和置换事物的多面性//我开始理解,所谓旧色光景/是怀念与依赖,也是记忆发光的部分”。也许诗人不太在意生活里那些闲置的物品,细小的时光片段,当站在思想的另外一端,徜徉在代际的差异之中时,他仿佛看到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物的联系,生命与时光的牵系。那些旧时景象、经历、画面,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怀念、无限憧憬和期待,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因过往生活而更加光彩夺目。在当下汲取着过往的力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成长和出发,这是人生观念的置换,这是生命景象的理解与趋同。在置换中寻找到生活的珍贵部分,在生活的置换与典藏中,在生命脉络的梳理中,诗人连接起了生活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开掘出了生命历时性带给生活共时性的强大力量。

在那些一闪而过的事物中,并非有意留住什么,只是当做像一切昙花一现的事物一样。但就在那一闪而过之中,仿佛思想从其它空间突然惊醒,获得了一种另类的思考与新生。纵而面对现实依然疲倦、颓废,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但却仍然对那模糊的事物、闪现的景象心怀感恩。俨然,那一闪而过的事物为我们观察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角度,激发了头脑中思想的全新共鸣。“如同站在茫然路口的人/深深划过的,擦亮我们内心天空的闪电”(《一闪而过的事物》)。诗人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中,在岁月的寂静与沉默中探寻着生活的声音和别样色彩,那闪现的景象和事物,引起了人们的盎然兴味,去探索生活、走入生活、贴近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照亮了灰暗的、失落的生命宇宙。这是对生命火花的寻找,对生活信念和兴趣的捕捉。

当春风吹拂过大地,万物复苏,流水在坚冰中醒来,仿佛被春风吹过的地方,会长出生活的光芒。春风带来了生机勃勃,吹来了新生与希望,吹来了无限的憧憬与遐想。“走在风中,迎着它,站在故乡的山顶上//回望自己半生的路途/像浮云,白驹过隙。而当下/醉心于春风的人/闭目间,正勾勒着未来丰茂的图景”(《春风醉》)。诗人在春风中沉醉,在春风中酝酿着人生的美丽画面,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唯有珍惜当下,心怀期待才能够更好前行,更好出发。在春天播种甘甜与芬芳,收获爱和希望,在人与季节,人与自然景象的契合中,诗人领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心灵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跃迁。寻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触摸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真实面貌,肯定了自然世界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与激励机制。


二、对自然景象的寻觅

王相华的诗歌选材都很平常,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既平常又细小的事物,诗人就是这样,总能用敏锐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纯净、纯然与美好。那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不经意间错过的细碎和微小,都被诗人融入诗中,灌注了诗意,有了别样的表达和指涉。一滴水、一朵花、一块石头,在诗人笔下有了生命的寓意,有了生活的启示,在山水自然和乡村田园中,诗人仿佛寻得了人生的禅意和思想精神的顿悟。他的文字里展现出天然的人文关怀,包含着人生的情趣和深切思考。

在对自然景象的追寻中诗人获得了生命的敞开,获得了生活的平衡之道与和解之术,看到了生命内里的本质和内在的上升路径。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鹅卵石,在流水的冲刷中将棱角磨平,继续被人踩踏或者在水塘边,各自潜伏在自己的位置。这些鹅卵石与现实生活里的芸芸众生何其相似,我们被时代和社会的浪潮裹挟拍打,磨平了锋锐和棱角,历尽千帆、洗尽铅华、归于平静。纵有风雨坎坷,艰险泥泞,仍初心不改,素履不止,怀抱着对生活最大的善意和希望。在生活中沉浸久了,会困顿、迷惘和受伤,但面对生活不会再去抱怨和哭泣。当从生命的原点萌发成长,并走出那片土地时,每一个生命个体便与母体分离了,我们经历着生活的千般欢喜,万般苦楚。我们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有的印象深刻,有的或许早已不记得,世界中的很多人也遇到我们,生命个体之间互为文本,互相映照。

就像那些鹅卵石一样,“没有人知道/多年前从母体分支,从此随缘流转诸趣//甚至是,所处的环境/叫什么名字,什么人经过,只是/与杂草,日月相伴”(《鹅卵石》)。鹅卵石本是无生命物体,诗人在鹅卵石的流动与静止中,赋予它们人的样貌、人的命运、人的经历和遭际,使其成了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对一块石头的命运观照中,折射着对人世生活的思考和探求,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个体,生活中的大多数,有过流浪、欢欣,生命的热烈,孤单和寂寞。在生命的繁华喧嚣中追寻内心的平静,在生活的五彩缤纷里保持着自我的独立色彩,这是人格本质的坚守与坚持。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拥抱万物的月光,照亮着万物,在生命的过程性里,我们体悟到了生命的平凡,获取到了内心的安稳和舒适。这是一种对生命历时性的观照,在历时性的观照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追求,生活渴求,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里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坚守本心,这是他与天地万物的共鸣,在这种共鸣里读者也看到了生活的本质和内里。那是抛去繁华和欲望的平淡与平常。

诗人说,惊讶于燕子南来北往的迁徙,每年往返,却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家的方向,“在院里筑巢,屋檐下一个又一个/雏燕飞走一窝又一窝/它们一定会有人的思想,悲欢/爱恨,和知痛觉苦”(《燕巢》)。诗人将那些离家而去的燕子比喻成飞往天涯的游子,他们离开故土家乡,去到更为广大的地方,学习、生活、工作和打拼。他们就是从家乡飞往五湖四海的燕子,离巢归巢,归巢又离巢,就在这离去和归来的反复中成就了生命的厚重和久远,成就了亲情的牵挂与羁绊。留守在家的母亲每年都会照顾燕子们的生存环境,打扫、撒米,甚至撤掉院子内的罩网,让它们自由进出,仿佛在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当“我”偶尔回家,燕子们仿佛与我并不陌生,“它们在八月南翔/三月北归,仿佛是在外漂泊不定的我们”。诗人从燕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燕子的迁徙规律里感知到了人的命运转移,母亲照顾那些燕子,正像鸟巢中的大鸟为离家的鸟儿们守护着永世的家园。鸟儿选择良善之家栖居,这是对美好家风的肯定,对母亲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赞美,借着鸟儿的生活经历回望故土家乡和亲人,回想和追溯自己的人生经历,完成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感知。出走与回归,迁徙与转移,是天涯游子的生活常态;守护与守望,担忧与惦念,是我们之于故土,父母之于我们之间的独特情感纽带、心灵感应,割不下,舍不断,忘不掉。


三、对人事风物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诗人行走过人生的绿洲,跋涉过生活的荒漠,与人间的草木相遇,在秋天的窗口凝望。翻阅那些日子,感知情绪变化,也是在翻阅着人生的寂静时光。水中芦苇被人收割,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怜悯,在秋风卷走的蒙尘中,感慨命运的无常,注目着生命的消逝与后退,前行与递进。那是人处身于万物之间的自我省察与思考,在对他者的观察中感悟着自身的变化,时光的力量,生命的能量。

秋风吹过荒凉的山岗,草木低头不语,安静得像中年人的低头沉思,从那些人间草木的寂静中,诗人回想着这么多年的现实生活。“所有基于生活的/包括细小砂砾充满的烟火味/让我心生敬畏,有时候/看到的真相,远不如混沌时简单”(《人间草木》)。诗人在寂静中,在日常的细微处感知到了生活的崇高与伟大,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在寂静与喧闹之间,抵达了灵魂的自由,精神的独立和清醒。诗人说,有时候看到的真相,还不如混沌时简单,或许生活本身并没有真相,生活本就是混沌元素的交织和不断缠绕。所谓真相不过是复杂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是复杂的一个侧影,当你看到它时,以为看见了真相本身,其实并没有离开混沌复杂的场域。当诗人站在混沌里,在朦胧中寻找生活的真相,触摸生活的本质时,他抵达了生命孤独而清醒,纵深而澄澈的另一个境界。看到生活的复杂,认知它的复杂和迷茫并意识到我们处在这种迷雾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跳出和俯瞰。

当我们抬头看天,会看到高楼和飞鸟,然而人们平时在生活中更多时候是低着头,向下扎根、向上成长,这是生命的常态,生活的平凡,人生的本来面目。“其实,它们一直存在生活中/有形与无形之间/我的视线,必须要调整到最佳位置/才能看清它真实的面目//终于发现,我只是尘土里/微小的众生/守着自己低处的安静//就像此刻,置身纷乱的人群/和林立的城市大厦/让我对所有万物都有戒备和敬畏之心”(《仰望一座楼》)。个体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场域中,总会有一种生活的错觉,觉得自身伟大甚至不凡。当你仰望高处、眺望远处时便能够发现自身的渺小与卑微,那些生活中的伟大与至高,它们有时以高楼的样貌存在,有时又成为飞鸟翱翔的形态。我们要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佳位置,将自己的心灵安放到平稳的地方,才能看清我们所仰望之物的面目,也因此感知到自己的微小。我们在凡尘俗世里守着低处的安静,守着一望无际的平凡和平淡,生活、自然、风物都是值得敬畏的生命之神,生命之师。

于纷繁嘈杂中处世而独立,置身于市井,置身于寻常巷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之间,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敬畏,对生活的戒备。这是诗人仰望一座高楼时体悟到的生活哲学,只有保持敬畏和虔诚,才能从生命以外的地方和事物中汲取到鲜活的力量,寻找到生活的方向。


四、对生命诗意的感悟

诗人在冬季卷的卷首语中说:“期待一缕暖阳,在岁末/照亮万物和我们/随着一座诗意城市的土地醒来”。在四季的交叠变化中感悟着生活的美好,在自然风景和温暖城市中茁壮成长,王相华的笔下,生活中一切皆有诗意。那些生活中的泼繁琐碎,那些远处的风景,近处的影子都成了生活诗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的不同侧面里找寻生命的诗意,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在语言的韵律和排布中点燃着生活的愉悦、欢欣以及美好。由此实现诗人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生命的多向度探查,在人与物的异质同构中窥探到大千世界的样貌,抚触到生命本质内核的形态。

在星辰之光下,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路上的风景,那些苦难的、欢喜的、悲伤的、忧愁的,都藏在过往经历中,藏在生命的记忆深处。“以泪水清洗过/曾攀岩而上的弯曲小道,或荆棘丛生中/一些伤疤,化成安静的词//被星辰照耀,被我们/不断擦亮,又不断镶嵌在黑暗之上”(《星辰之光》)。当我们经历过生活的苦难,清洗过生活的伤口,再回过头来看那些生活中的矛盾和争执,便也觉得不值一提。面对着生活的不公和嘲弄,生命的戏谑和嘲讽,我们安静,我们沉默,在沉默中盘旋,上升,复盘旋,于荆棘丛生中不断擦亮生活的铭牌。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故事,在星夜下发生的人性抗争,都化作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之力。徜徉在星河万里的深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对抗、融合、在自然中裂变和成长。当下的人们追寻前人的脚步,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在追寻步履的重合中,那些亘古闪耀的故事,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物,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和精神,在不断的讲述,不断的追忆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被擦亮,又不断被镶嵌在黑暗之上,成为指引方向的启明星和灯塔。在黑暗之中摸索前行,在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蓬勃旺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红灯笼的光在白色大雪中有更深的折射与返照,于是我们看到那红色的光,映照在雪花上,也照在我们的眼中,“有时贴上福字,风一吹/金色和红色的光/相互交映,它们是新春的主角”(《红灯笼》)。诗人将新春中的红灯笼比作节日的主角,赋予了它们人的自由意志,以灯笼的角度来观照人的生活状态,展现着年节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在红灯笼的亮光处,母亲还在为节日不停地忙碌着,那些越烧越旺的柴火,仿佛是苦尽甘来、幸福日子的象征。诗人以红色和金色浸染着节日的景象,写出了一个小家庭的温馨和甜蜜,映照着山河大地的愉悦和锦绣。他说:“我喜欢红色,万物身披吉祥/在节日里,温暖着我们相聚的光阴”。诗人在节日中找到了生活的温暖气息,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指向,和家人、友人团聚在一起,感受着集体力量的迸发,在欢声笑语中凝望着生命洋溢的姿态,收集着源源不断的希冀与祝愿。

在诗集同名诗《山风吹过》中,诗人写道:“一次、二次、三次……/在隐忍与暴怒间,我需要时间/却无法抓住它/也叫不出它任何名字/久而久之,被吹痛的脸终于有了厚度/并伴有粗劣面孔,仍有神韵/是藏在眉毛下的山河/当冷风再次吹过,已视而不见/仿佛经历后的我们/各得其所,对心外的事物不屑一顾”。这是对人生经历的观照,对生活过往的感怀,当你饱经时间的锤炼和磨打,当那生活的冷雨再次袭来时,也就能够守住平静的内心,获得心灵的开朗、乐观和豁达。唐代的惠能禅师曾在《菩提偈》中有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这是主观内心的臆动,也是心灵的放空与平和,这是与生活的和解,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


五、结语

在诗集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那些深爱着生活的人/不过是从春天,找到了它另一条归途”。山风吹过,吹拂着所有的生命,宛若阳光普照着世间的一切,诗人站在山顶,感受着风的温柔,光的照耀,用朴实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王相华的诗歌彰显出一种生命意识,对于人间的悲悯情怀,暗含着无穷的诗性意蕴。在那些平凡生命中,在那些过往经历中,在脚下土地的厚重与坚实里,诗人走进人群,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诗歌为媒介,进行着自我灵魂的反思和诘问,寻找着生命的本源、本质和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