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论文」暗香 ‖ “四书”阅读随笔之一:论语 作者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品诗论文」暗香 ‖ “四书”阅读随笔之一:论语 作者

来源:本站    作者:暗香    时间:2024-08-03      分享到:


真的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啃了一遍!深吸口气,再徐徐吐出,无以名状的平静、欢喜。自桃月初到荷月末,壹佰多天的咬文嚼字、琢磨推敲、深察体悟,对儒学的认知碎片逐渐连缀起来。读书即读人。读四书,特别是《论语》时,竟生出自己就是先圣先哲门徒的感觉。当听到圣人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时,他俨然一位殷切叮嘱自家娃儿“有真才实学才会有所作为,才能赢得认可与尊重”的老父亲,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传授生活经验,讲述为人行事的道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至于仁,无恶矣”。被他耳提面命得久了,做人德为先,“仁者爱人”、爱出者爱返的良知从心田涌出,源源不断,日积月累。于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人为的刻意,转变成言行的自觉。

“德不孤,必有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夫子的语录,既有一句顶一万句的简练深远,也有浅显易懂却纡徐含蓄的回味无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传经布道之人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学生们对夫子的形象作了如是勾勒。面对子路对他“应邀拜见南子”的误解、不悦,夫子的回应是颇显可爱的信誓旦旦:“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做了不正当的事,让天厌弃我吧!让天厌弃我吧。)”他叫漆雕开去做官,听到“吾斯之未能信”(我对做官还不自信啊)的谦虚回复,十分开心。当他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强一些)”时,子贡对颜回“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的由衷赞誉,令他也发自肺腑地附和道:“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我和你都不及颜回”,岂止是孔子对爱徒的深情,更是向端木赐的躬身示范:君子当谦恭有礼,当“讷于言而敏于行”。颜回,恰恰能做出身富贵、好言善辩、极擅商贾之道的子贡,观照自身不足的一面镜子。颜回情绪价值稳定,“不迁怒,不贰过”,心不由境迁。他君子固穷,快乐自足,专注于向贤求仁,是最能与孔子心心相通的忘年交、知心友。他“问仁”于孔子,获得“克己复礼为仁”的答案后,天天遵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路径默默践行。对贫困生活的甘之如饴、淡泊自守,赢得老师的褒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春秋无义战的纷乱时代,孔子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主张的“仁者爱人”,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强调的“克己复礼为仁”的秩序规范,非但找不到推行的国度,甚至陷入生死绝境。曲高和寡,孔子若有知音,定是颜回。“陈蔡之厄”,不只是绝粮、从者皆病,更有严重的信仰危机。面对“吾道非耶”的大命题,子路提出了“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的质疑;子贡提出了“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的劝告。只有颜回说到了他心坎上:“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然后见君子”,没有比灵魂的默契更令人愉悦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颜回对落魄孔子的认知与尊崇,孔子内心欢喜,高兴得开起玩笑:“老天如果让你多财,我甘愿做你的管家。”

孔子爱颜回,爱到把自己与颜回相提并论。他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百年后的孟子,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孔子的为仕观,从“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角度再次精准诠释。好个“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颜之乐”由此成为圣贤境界的标志。

此乐,是安贫乐道之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乐,是“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之乐;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是“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语)之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乐;是凡夫俗子“明明德”、“致良知”后,心中自然、自有、自显之乐。

多么幸运,能在千帆过尽、青丝已白的日子,有《四书》在手,偏居于乡梓圣贤地的一隅,静静地阅读学习两千年前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价值观和历史进程的儒家思想。合书回味的片刻,忽然暗云黑室,继而狂雷喧鼓,茂树生风,裹着急雨,把窗户拍得啪啪作响。霎时,雨帘如瀑,一半儿撞着窗玻璃飞溅出去,一半儿扑向手忙脚乱关闭窗户的我。蓦地,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的艰辛,再次浮现。风雨如晦,挡不住他们寻求施德政乐土、行治世理想的决心,携带的书籍一次次被无情打湿,晒干了继续上路:上蔡华陂镇的孔子晒书台,萧县天门山的孔子晒书台,河南永城芒砀山夫子崖旁的晒书台……两千多年前的风雨,风雨中无处可躲的师徒,怎能想到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他们,会以群像的形式,定格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孔子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五十一岁被任命为中都宰,礼乐教化推行一年,游民多、乞丐多、盗贼多的中都焕然一新,呈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的安定景象。“夹谷之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临危受命,任鲁国傧相,面对强大齐国“欲辱国君、再夺鲁地”的阴谋,上演了“仁者必有勇”的精彩一幕,不仅保全了鲁国的名誉,还让齐归还了汶阳之田。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夹谷》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追忆:

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径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齐国对孔子的报复,《史记•孔子世家》作了陈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馈)女乐以沮(阻止)之。”结果“季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不按照礼的要求把祭祀用的肉分给孔子)。孔子遂行,宿乎屯。”失望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去父母之国,迟迟吾行也”。恋恋不舍中,孔子把深深的忧虑、把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唱进了《去鲁歌》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多么可敬深情的人哪!多么锲而不舍的灵魂。孔子何曾真得优哉游哉?在拜见楚昭王的路上,经过陈蔡,和弟子一起被两国发兵困于荒野,绝粮三日。面对弟子生死一线间、信仰即将坍塌的危局,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辍。大道从未止,弦歌响清音,一响,响到公元2024年的8月。夜半时刻,《龟山操》的歌词又在耳旁回荡,不禁心潮滂湃:“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热泪盈眶。假如能够穿越,我会追随夫子的车队,走他们走的路,历他们历的苦,只为听他的教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