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丰家雷 赵青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赵青    时间:2024-09-20      分享到:

今年的9月5日是我国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主题为“崇德向善,依法兴善”。

《孟子》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善良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一种价值选择,行善从不需刻意为之,而是愉快自然之举。容人即容己,帮人即帮己,善待别人,实际上就是在善待自己。

古往今来,渴望收获善意,是人的本性,但选择给予善意,则是一个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修养。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也有很多劝善、行善、传善的典故史事,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劝善,善意里有领导艺术

赵匡胤和张飞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两个人对待下属的态度不同,人生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赵匡胤,大宋王朝的创立者,庙号太祖。他在年轻时曾游历到随州,当时的随州刺史董宗本很赏识他,就收留了他。可是刺史的儿子董遵海对赵匡胤却非常傲慢,还经常侮辱他。赵匡胤实在忍不下去了,只好投奔他处。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后,就要召见董遵海,这时董已官拜骁武指挥使。董懊悔不已,自忖死罪难逃,便要自杀。他的妻子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见识,劝道:“等到皇上要你死时,再死不迟。万乘之主,岂会小肚鸡肠,同你计较过去的一点私嫌旧怨?”果然,董遵海上朝请死时,太祖皇帝开怀一笑泯恩仇:“你放心吧,许多罪比你大的我都赦免了,不会记恨你过去的事。只要你以后改过自新,朕还会重用你的”。董遵海感激涕零,一生忠谨。后来被任命为边境长官,所镇守的地方多年安宁,百姓乐业,颇有政绩。

张飞,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但他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会火冒三丈。在得知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张飞更是朝夕号泣,痛不欲生,终日醉酒度日,喝醉后对身边的人动辄加以鞭挞,以至于有很多人被打死。他的部属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脑袋就要搬家。刘备听说后,警告他: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这可是取祸之道啊。今后,你一定要以宽容为怀,改掉你的坏毛病。张飞把刘备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回到军中后,命令部将三日之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两位末将范疆、张达入帐报告:“三天时间太少,难以完成,须宽限几日才可”。这本是实情,可张飞却勃然大怒,喝到:“我急着为二哥报仇,你们两个不知好歹的东西竟敢违抗命令。”不由分说,将两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并严令:“明天必须准备齐全,如果超过时限,就杀你们示众!”两人被打得鲜血淋漓,满肚子怨气,连夜回营商量对策。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此人性暴如火,寡恩薄情,如果明日置办不齐,咱俩的命就保不住了!”张达道:“与其他杀我们,倒不如咱们杀了他!”当晚张飞又是喝得酩酊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人各怀利刃潜于帐中,闻得张飞鼾声如雷,便以短刀刺入腹中,杀死张飞。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去了。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基本上找不到张飞与下属友好互动的情节。张飞不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慷慨赴死,却是被自己的部属杀死在睡梦中的床上,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总是一个剪不断、理不清、道不完的话题。无论是刘备的言语劝善,还是赵匡胤的行为劝善,在形形色色的劝善者当中,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的官员负有特殊的使命,他们在客观上占据着社会的要津,他们的主观意志极有可能引导价值取向。唯有敢于劝善、善于行善,才能得到他人的爱与良善。事业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领导者个人,更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者的劝善,极为重要。 


行善,善意里有人本情怀

历史岔道口上的走向,看似不经意的风轻云淡,背后一定有必然的因子。有两则关于“马”的故事,一叶窥秋。

孔子有一则行善的故事。出自《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退朝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然后才问伤着马没有。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在那个千耦其耘、铁犁牛耕、并日而食的年代,牛、马对于低水平农耕业来说异常珍贵,关乎饥饱,关乎生存。所以历代统治者对牛、马等大牲畜都高度关注,以至于对盗杀大牲畜惩罚很重,甚至被杀头。

秦穆公也有一则行善的故事,也是关于马的。《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外出,丢失了骏马,亲自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呀!”这些人都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人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会伤身而亡。”于是拿出酒来给他们喝。这些人都很羞愧。三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围困。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恩德的时候了。”于是,众人冲散了晋军的包围,穆公得以峰回路转,打败晋国,还抓获了晋惠公。

无论是“子不问马”的故事,还是“穆公亡马”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和秦穆公的人本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性光辉,深知行善的重要性。重人轻畜,以人为本,敬畏生命,这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至圣先师孔子自不必多说,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情感乃至伦理、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全方位的奠基性作用,无比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华夏大地。

秦穆公则是春秋时代少有的英明君主。他雄才大略,英勇善战,崇德修武。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审时度势,西伐戎狄,筚路蓝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是春秋五霸之一,成为在大秦帝国崛起称雄的接力角逐道路上极为重要的推手,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人本光辉所铸就的必然结果。播撒下善的种子,释放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让社会时时处处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与美好,福报必然会接踵而至。

传善,善意里有情绪价值

情绪是人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真正卓越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的高手。好情绪,也是一种顶级的善良。善意的传递,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

左宗棠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被梁启超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他素有“左骡子”的绰号,时人评价左宗棠“功劳特大,脾气更大,真性情人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横人物,也有他脾气的另一面。

左宗棠奉命远征新疆,在飞沙走石、荒凉无垠的茫茫戈壁大漠上,依靠人畜来长途运送粮草是极为艰难的。左宗棠为了调动运夫们的积极性,在他们面前或在他人前常说:“运夫是老大,百姓是老二,我左宗棠是老三。”左宗棠在家正是行三。这一“口封”传开后,运夫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都觉得自己的地位至关重要,对运送粮草的工作也颇感自豪。“左大帅把咱们捧为‘老大’,咱们可不能不识抬举啊!”

有一天,运送粮草给养的运夫们路过一块萝卜地,其中有一位忍不住饥渴,到地里拔了一个萝卜。刚巧,被种萝卜的老农看到了,便跑过来理论。

结果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就争吵了起来,双方都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就这样,急了眼的老农便拉着这位运夫来到左宗棠的大帐告状。左宗棠听完老农的控诉,沉吟片刻,而后笑着说:“你是老二,他是老大,老二理应尊敬老大。现在老大因为饥渴吃了老二的萝卜,这算不得什么大事。依我看,老二种萝卜有功,老大吃萝卜合理。”

接着,左宗棠又问老农:“你种萝卜不全是供自己吃吧?”

“我种这么多萝卜,哪里吃的完!主要是拿出去卖的,自己只留下一小部分吃。”

“这不就好解决了嘛!老二种萝卜,老大吃萝卜,我这个老三替老大付萝卜钱,合情合理嘛!”

说完,左宗棠便吩咐随从,从自己的库房里拿出一串铜钱给老农,还问了一句“够不够?”

“够了够了,这萝卜哪有那么值钱,还给多了呢!”

“多了也不用退还了,算是奖赏给你荒漠种菜,还敢于较真。”

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差点打起来的冲突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战争期间一场意外变故瞬间变成了一个值得玩味的佳话故事。

良好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催化剂。有位高僧非常喜爱兰花,外出云游前,交待弟子夜里要将兰花搬到室内。一天晚上,皓月当空,微风习习,弟子认为夜里不可能有风雨,就没有把兰花搬到室内。结果,后半夜狂风大作,把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师傅归来后的责骂。高僧得知缘由,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高僧对情绪的把控令人叹为观止。

善意的传递带来好情绪,好情绪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坏情绪只能制造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好情绪却能化解矛盾带来好运气。正能量、好情绪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

历史的启示,深刻而又持久,发人深省。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良是人心的坐标,是生命的航向,也是心灵的归宿。

人心向善,山水有情。很多时候,生命是一种回声。“德不孤,必有邻。”以善行化人,人心益善,社会益善,时代益善。

与人为善,善以辅仁,人生之路必定顺心顺遂,顺风顺水,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