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冲 ‖ 麦收记忆:岁月中的农忙画卷与变迁 ——读张玉岗先生《麦收忆旧》
近日,看了张玉岗的几篇文章,《麦收记忆》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感同身受。
在张玉岗先生的记忆深处,麦收宛如一部厚重的史诗,于岁月长河中低吟浅唱。那是黎明时分,噪鹃婉转啼鸣,似是吹响麦收的号角,唤醒农人沉睡于心底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引领他们迈向广袤旷野的逐梦之旅。
彼时,镰刃闪烁着冷峻寒光,刈麦声沙沙作响,传统麦收的大幕在晨曦中缓缓拉开。凌晨时分,夜空尚显乌蓝,农人们的身影便已悄然隐没于浩渺麦浪之间。割麦,绝非仅是简单的劳作,更似一场与大地的深情私语。每一镰的挥动,都在大地上镌刻下一垄垄整齐的缺口,那短促而亢奋的声音,恰似农人对生活的执着叩问。他们的汗水肆意挥洒,风干后在脸颊留下的一道道灰痕,宛如岁月的刻痕,凝聚着无尽的挣扎与热望。在这艰苦的劳作中,农人的坚韧与对收获的渴盼展露无遗。
捆麦的场景亦别具韵味,麦捆的腰身纤细,恰似朝鲜族的腰鼓,满载着丰收的韵律;而那些躺倒的麦捆,则宛如娇羞的新娘,静静伏卧于大地之上,散发着质朴的魅力。孩童们在田间拾穗,小小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自幼承家训,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因而不放过任何遗落的麦穗。农人们亦会依据一个人对待庄稼的态度,去评判其品性,这朴素的观念在村庄的烟火气中弥漫开来,虽有时以道德绑架的形式呈现,却也深刻地反映出农人们对粮食的敬重与对勤劳品德的崇尚。
装车、轧麦、扬场,一道道工序犹如岁月的精密刻度,记录着农人们的辛勤付出。木锨扬起的瞬间,麦粒与麦糠在空中分离,那哔哔啵啵的声响,恰似农忙时节奏响的独特音符,在打场里回荡,诉说着收获的喜悦与辛劳。交公粮之后,麦茬地里又种下新的希望,玉米或大豆的种子被播撒,如同生命的火种,延续着土地的使命与农人的期盼,如同农家院里袅袅升起的炊烟,象征着生活的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型农业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传统麦收的宁静。联合收割机呼啸而过,曾经繁复的麦收工序如今变得简单快捷。主人只需悠然坐于地边,静看机械穿梭,片刻之间,麦子便收割完毕。那倾泻而下的金灿灿麦粒,干净而熨帖,彰显着现代机械的高效与精细。往昔那粗放的镰刀,终有被淘汰的命运。但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艰苦奋斗岁月的人们而言,麦收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于心,难以磨灭。他们见证了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沧桑巨变,每一道皱纹、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往昔艰辛的铭记,对今日发展的感慨。
张玉岗先生的文字细腻,不张扬,很有品头。这篇文章,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们对麦收记忆的追溯之门。这不仅是对农忙景象的深情描绘,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见证。它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对当下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麦收记忆,不仅仅是关于农事的记忆,更是岁月长河中,人类与土地、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动写照,它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铺展成一幅色彩斑斓、饱含深情的历史长卷,激励我们珍惜当下,感恩时代的馈赠,传承勤劳质朴的精神,向着未来坚定前行。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古心 ‖ 由诗歌开启的修行之路 ——读王相华的长诗《体内有山川和大雪》
- 下一篇:下一篇:「读后感」宋瑞粉 ‖ 读《平凡的世界》 悟父母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