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昌杰 ‖ 大哉,孔子一李木生《人味孔子》管窥
关于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理论体系,从他在世至今,学人一直不辍进行评述研究。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如此坚韧不拔地延续二千五百多年于一个人一家学说应该说没有第二与之比肩,而且作为东方古老的中国如此依依不舍作为主体思想体系被传承下来,又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为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其评价至高至伟又是独树一枝的。在二0三五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任又昭示具有自觉担当的学者去做深度拓荒的工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木生先生便是这样的学者,在儒学研究领域,对孔子生平思想进行本原性研究,把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孔子,把一个痛苦忧伤的、蹈励奋进的、内心悲凉的、无奈无助、鸿图大展的、不近人情的、温馨慈爱的、刚正不阿的既是崇高的圣人又是平凡的凡人的孔子多侧面多视角立体化的孔子,在他的十多年前面世的《人味孔子》一书中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从人性的角度,以翔实的考证为基础,用才情充沛的笔墨,更近距离或者零距离感受孔子,还孔子原本的真实而生动的面目,我以为这是开拓性的创举。评传孔子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而木生先生的这部不落古人前人窠臼的著作,实为当代孔子传记中的一部奇书。
《人味孔子》作为别开生面的传记,木生先生沉潜深思的是如何从现存文本文献中走进孔子的外在世界和内心领域。所有文本文献最接近或者说不饰讳展现孔子言行的当然是《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以及司马迁的记载。木生先生对之用力最著,对《论语》的研究从字里行间所留出的巨大空间和空白,填补孔子的身与心的行踪。他要告诉人们的是孔子不是生而即圣人,而是一如凡夫。凡夫所受的难与苦,凡夫所遭挫折与不幸,孔子都有乃至超越常人,看看三十岁之前的孔子,你便知道,孔子的身世在没落的贵族圈内遭遇了多少白眼,在他三岁丧父后的少年时光里,是舍辛茹苦的母亲颜征在由尼山而徙阙里,盼望的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学周礼的环境。至于少年时所从事的贱业一般人很难与一个有高贵血统的殷未贵族子弟划上等号,木生先生开篇第一章《孔子形象素描》,从十二个方面开单,让我们看到的孔子是这样的,他否定自己是圣人,他知过改过,他爱唱歌会乐器,懂乐理能谱曲,他有明智的婚姻观,从为女儿侄女择婿便可知道他多么务实又不乏世故,他不满现实也发牢骚但一直保持乐现的态度,他想发财也想当官而且侍鲁的五年里是那么峻切,他也骂过人也搞过恶作剧,对原壤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还以杖叩其胫,对孺悲的求见,先以疾辞之,后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其闻之。他柔弱好掉眼泪,颜回死落泪,子路死落泪,乃至遇受伤的麒麟也落泪,多心软多多情。他不摆谱,弟子在他病重时准备后事以国君规格葬之,他斥曰吾谁欺?欺天乎?他就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百姓的份上。他爱体育,射箭驾车绝对一流高手。他会生存实是难得糊涂的鼻祖。他讲究生活,把审美带进餐饮中。除以上十二个方面,若再加上一别妻子十四年,妻死都不见的不近人情,若再加上晚年整理古籍俨然一学者大师风度则更全面地让人们看到原来孔子是这么的圆融多情风姿卓灼可爱可亲,所谓望之弥高须仰视才见如果说那是君子儒之大境界,而在生活现实中的孔子,就这么真切就这么随和而又这么高大上,圣人凡人合为一体。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是救世救人的菩萨,又是容不得邪恶的冷眉判官。中国人不论到哪,这一生注定会记住他的思想,他的语言,他的形象,不知不觉中,在文明与进步的创造中,都融入了,这大抵便是不朽吧。因为他活在民众的心里,与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血肉关联。所谓高高在上那是他身后肉食者当作敲门砖的抬举,实则他朴实无华地活在七十三个春秋的日日夜夜里,不论杏坛的三千弟子还是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失败推销,都是一个智者的真实努力改变世道人心的生活者。真实的孔子一生充满了坎坷困惑,真实的孔子一生充满了沉郁和呐喊,真实的孔子因为其心力探索的思想火花是超越无穷时空的生存真谛。
木生先生让我们线条分明的看到孔子一生走过平凡宕荡曲折不平艰韧和坚守。在他三十岁前,可以说他历练了人生必备的知识技能储蓄,他象一切可以认为应该学习的人或事去学习,去实践,向贱学,向鄙学,当然更重要的向高人学,比方说去见老子成为千古佳话,历史上的孔老会见,大概是开了儒道互补的先河吧。有了这充分的详实的阅历历炼后,孔子才具备了成为一代学宿大儒的品格资质吧,才为他开启三十岁之后四十三年的定格大写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五二二年、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而立″,这个立了不得,中国真正的文化下移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因他的 "杏坛” 开张而走向历史的舞台,颜路,曾参,子路的率先入庠,从而才有了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中因材施教,干锤百炼中才诞生了七十二贤。中国重教尊师的大统大道由于有了杏坛的读书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下层寒土才能通过儒学的薪火的照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改造了中国的命运。看似落后的漫长的历史長河于中国的另一面,则是积淀沉潜下改变世界的道德文明的强大无比的文化基因,这,夫子之远见之卓识方为举世所钦万世所佩!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实了孔子的内心,那种修齐治平的理论便有了利用平台施展抱负的四年仕鲁的实践。鲁定公看准了孔子是治世之才,他重用孔子先从中都宰始,一年内便拔乱反正,礼乐融合,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起,经济繁荣,于是便得到提升为大司寇,夹盟之盟,诛少正卯抓铁有痕,声震诸候,如果鲁定公不受季氏之阻为齐而屈,那么堕三都大计便会顺利推行,无奈鲁国终究无大格局之气象,所以谋道不同孔子仰天长叹,故愤而离鲁,而与弟子走上一条流亡周游列国之途。五十五岁的孔子在公元前四百九十七年鲁定公十三年出走直到他六十八岁时的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的鲁哀公十一年,这一走便是十四年,漫漫,长长,他这一走,便是万里长征,他满心的欢喜吗?他满心的惆怅吗?他满心的无奈吗?他满心的痛楚吗?都有。希望着失望着也又绝望着。陈蔡之厄,险遇不测,都没打消他自我推销仁政的信念,十四年有十年呆在卫国最终仍不见用而妻子亓官氏卒亡又被应季康子召鲁才使他觉到该结束这長長的旅程,碰壁彷徨中他看到的是改变世道人心的何其难!乌托邦也好理想国也罢,天下大同是水中捞月吗?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个老人一个智者用了十四年的心力筑就的梦能实现吗?孔子老了要回家了。六十八岁的孔子自卫反鲁,潜心于古籍的整理,只是他理想中的清明世界因为受伤的麒麟出现轰然倒坍,天丧予的悲叹留给世人苍茫昊昊的探索。在天之灵的老人是欣慰的。木生先生在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的篇幅,向我们再现了老人文献整理和著述的过程,还有他的思想影响下的有责任担当的弟子群象。第二十九章写孔子之死,先生用诗一般语言写道 : “ 死亡也是这样的美丽。可以是一片树叶飘扬着从树上降下,也可以是一颗呈辰燃烧着从天空陨落。可认是山溪渗入于渴念的田野,也可以是黄河跳下万丈的壶口。但是它们,都带着生命的光芒,升华于安祥而又欢乐的至境。″ 毫无疑问,孔子 ″随心所欲、自在安祥己经好久了,但是今夜(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生命却新生出一种从来也没有过的欢乐与美妙。″哀公致的悼词 ″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国老己去,春秋也早绝笔。再反思悔悟己为时过晚。孔子身后的思想是永恒无垠的沃野,后人耕耘了两千五百多年才发现。这是怎样逝者与来者的交接对接?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人们发现许多现实的骨感分明是又一个乐崩乐坏,拯世创世的责任又遇到孔子当年面临的各种问题。木生先生评述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是立体的全面的心路展现,这需要不同流俗的卓识的大家手笔才能驾驭。木生先生的确堪当里手行家。我一向倾心钦佩木生先生的行文的思辩风格。这一点在最后第三十章巜孔子的后代们》体现得十分淋漓。木生先生把他们放在了一个独特的泗水之畔的孔林环境中,生发出了深博的思考多维散发,文辞,才情,高度,广度,都可以称之为单篇的今文观止。试赏几段以收束本文:
“ 如果现在与未来是无际的海洋的话,那么孔林就是历史长河的入海口了,起程时的纤细,经过了千里万里的补充和两千年的积蓄,己经汇聚成浩瀚之势,淼阔而又深邃。劈山穿谷的跌宕奔放,赴险冲危的勇决激越,以及一泻千里的透世豪情,都升华为一种不动声色却包融一切,理解一切又洞察一切的大美,平实,静远,恬淡而又活泼、智慧、博大。”
“我们毕竟保存了这样一块圣地,一块让圣人和百姓平等相处,给平民以慰抚,给生命以尊严的圣地一一孔林。”
“两千年来,这块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人道情味的葬林,犹如中国文化的'诺亚方舟 ′ 坚强地行进在乡野间,从亘古驶向未来。”
而这一切,皆因为中国或世界有了一个大哉孔子的存在。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李昌杰 ‖ 《民间布衣志》中悲悯平民的民本情怀及其他思想内容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李昌杰 ‖ 为济宁当代文化名人作传的李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