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武昊 ‖ 现代人写不出好的“古诗”了吗?
提及古诗,许多人或许会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古人的专长,属于遥远的历史篇章。然而,在当今时代,尽管生活环境与古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依然能够写出好诗,传承并延续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与生命力。
先看一首现代人写的诗:“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开篇以寒江为背景,雪柳覆雪,本是寒冬萧瑟之象,但新晴之日,阳光洒落,令雪柳似玉树般清新华美,刹那间竟满目光景皆有春之韵致。此寒暖交织、冬春相错的画面,营造出奇妙而深邃的意境,既写实又含蕴着诗人内心对生机与美好的敏锐捕捉。 而“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则由景入理,升华全诗。“天华”象征着自然的磨砺与锻造,寒江雪柳历经风雪的洗礼雕琢,方成就此刻令人惊艳的景致。由此推及人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是,小至个人的成长、梦想的达成,大到历史的兴衰、社会的变革,无一不是在重重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方得正果。此联不仅是对自然与人事规律的精准概括,更传达出一种坚毅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气度。虽然是写于现代,但却非常具备初唐气象。
聂绀弩先生堪称现代古诗创作领域的一座高峰。其诗 “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余生岂更毛锥误,世事难同血压商。” 用词冷峻,对仗精妙。聂绀弩先生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深刻的社会洞察入诗,于诗句间彰显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与对世事沧桑的深沉喟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作犹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现实与人性百态,既遵循古诗的格律规范,又融入了现代思想的锋芒,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古诗在现代语境下的强大表现力。
再看赵朴初先生的 “赤帜飘扬三八载,丹心开济万千重。天安门下欢呼处,犹记碑前痛哭容。” 此诗在韵律与节奏的把握上炉火纯青,情感真挚而深沉。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回顾过往岁月,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于诗句之中。诗中的意象选取恰当且富有深意,如 “赤帜” 象征着革命与希望,“天安门”“碑” 等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通过这些意象的构建与情感的抒发,一首古诗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出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们内心的波澜起伏,有力地证明了现代人能够以古诗为媒介,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时代情感与思想。
还有当代诗人陈忠远的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短短两句,却力重千钧。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哲理。此句诗化用典故,却又推陈出新,以 “苍生泪” 喻水,形象地表达出民众力量的强大与深沉。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它提醒着为政者关注民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领悟。这种将传统诗艺与现代社会思考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无疑是现代人写好古诗的一个典范例证,表明现代人在古诗创作上有能力承继传统并开拓创新。
再比如叶嘉莹的“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用词古朴典雅,意境深远。将古人的诗意与今人的情思相融合,使笔下的古诗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思考。她的创作实践充分表明,现代人只要深入钻研古典诗词的精髓,便能在古诗创作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从创作群体来看,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众多热爱古诗创作的群体与个人。尽管年龄层次、职业背景不同,却因对古诗的热爱而汇聚。其中不乏一些创作者,能够熟练运用古诗的格律,以古体诗的形式描绘现代生活的点滴。例如,有人以诗词记录旅行中的所见所感,“高铁驰风过万山,繁花盛景映眸间。昔时蜀道难行路,今日通途半日还。”将现代交通方式高铁写入诗中,与古代蜀道难行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现代生活的便捷,又体现了古诗创作在当代的创新与活力。再比如“初雪落薄衫,赤胆压天寒。斩敌三百万,撒酒祭长安。”这首诗气势磅礴,开篇“初雪落薄衫,赤胆压天寒”,以初雪飘落于衣衫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冷峻肃杀的氛围。“薄衫”与“天寒”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中人物的坚毅与无畏,使人物形象在恶劣环境中卓然而立。“斩敌三百万”一句,笔力雄健,虽运用夸张手法,却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战斗的激烈与胜利的辉煌,高度概括了诗中主人公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与所向披靡,尽显其超凡的军事才能与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壮烈场景,感受到那股排山倒海的英雄气势。末句“撒酒祭长安”,则在激烈的战斗画面之后,转入一种深沉而庄重的情境。既表达对牺牲者的缅怀与敬意,也透露出对家国安宁的守护与欣慰。此句使全诗在豪迈之外增添了一抹悲壮与厚重的色彩。
这些民间创作者的涌现,足以证明古诗创作在现代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众多爱好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古诗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人恰似站在巨人肩头的追光者,得以系统研习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对仗之巧、意象之韵,尽情汲取古人创作智慧的甘霖。
现代社会恰似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富矿,为古诗创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素材与灵感。科技日新月异,如神奇画笔,绘出前所未有的新奇画卷;社会变革浪潮汹涌,似激昂鼓点,催生出别样的情感波澜;多元情感相互交织缠绕,仿若绚丽丝线,编织出独特的心灵图景。这些皆可化作古诗创作的崭新元素,熠熠生辉。
从个体创作者的斐然成就,到庞大而活跃的创作群体,再到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均清晰地彰显出一个事实:现代人在古诗创作的天地里,拥有无限可能。古诗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并未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黯然失色,反而如浴火凤凰,绚烂重生,成为连接古今文化情感的坚固桥梁,在时代的浩渺烟波里,坚定地传承、创新与发展,续写着独属于它的传奇华章,让每一位热爱文化的心灵,都能在其中找到慰藉与共鸣,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与情感交融。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绿叶子 ‖ 悦《世说新语》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传钧 ‖ 从“班组‘六好’”新闻,看写作之道与投稿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