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春云 ‖ 《世说新语》中的孝道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文化认知。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此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为我们展开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言行举止的画像,同时也为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道德规范、文化理念提供了鲜活的体认。
《世说新语——德行篇》47则小故事有12篇讲到“孝道”,包括陈遗蓄焦饭孝母、范宣伤指啼哭、王悦孝亲、王绥“试守孝子”等等。
咱们中国是讲究孝道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还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道德标准的表述不同,这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今天我们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适合的实践方式。
“德行篇”中有一则“王祥事母”的故事。王祥是一个大孝子,被后世称为“孝圣”。他不仅对自己的生身父母非常孝顺,而且对自己的继母也非常孝顺。虽然继母对他非常不好,还经常挑拨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但是王祥对继母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继母安排他去看管李子树,王祥呢就尽心尽力的按照继母的吩咐去照护果树,每年李子都结的又大又好。如果突然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王祥就会抱着果树痛哭,因为非常担心风雨会摧毁了果树,辜负了继母安排的任务。但王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换来继母的慈爱。不仅如此,继母还计划要暗杀王祥,并且是亲自去实施暗杀计划。
一天晚上,继母提着刀来到王祥睡觉的房间,挥刀向床铺砍下去,好巧不巧,王祥刚刚出去上厕所了,这一刀砍在了棉被上。精心策划的暗杀没有成功,继母为自己的计划落空而感到非常懊恼。
王祥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没有因为自己侥幸躲过一劫而庆幸,反倒是认为因为自己去厕所而破坏了继母的暗杀计划,感觉很对不起继母。所以他就跑到继母那里,跪倒在继母脚下,哭着求继母,都是我不好,不该这个时候去厕所,求求您杀了我吧,以了却您心中遗憾。王祥的行为也让继母得到了感悟,从此待王祥如亲生。
王祥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古代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卧冰求鲤”的主角也是他(寒冬腊月,继母想吃鱼,王祥就卧在结了冰的江面上,用体温暖化冰层,捕鱼给继母吃)。
王祥被后世尊称为“孝圣”是当之无愧的。
在一些典籍当中,“孝”的形式远远超过了孝道的真谛,这种“孝行”表现出来,往往过犹不及。近两千年过去了,现代社会的我们该如何解读、践行孝道?
对于传统的道德文化理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并发扬。既要守正又要务实,守正才能不偏离方向,秉持传统文化精髓;务实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转化为行动落实在当下,而不是“形式”与“口号”,要渗透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孝行”从哪里开始?敬畏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是父母给的,珍视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对父母孝道的体现,“身有伤,贻亲忧”,让自己身体不受伤害,就可免了父母的担忧,积极乐观的生活,让父母心安即是孝。
开车上路时候,安全驾驶,心中时刻想着父母的牵挂,是“孝”;在工厂里面做工,遵章操作,规范的做,不出事故,安全的回家,是“孝”;不酗酒、不熬夜,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孝”.....
普天下的父母,给予儿女的唯恐不够多不够好,他不在乎你能挣多少钱,能取得什么样的功名,你的平安健康才是父母最欣慰的事。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也许不是需要你做什么形式的“孝”,或是物资上的给与,你的平安健康才是他们最欣慰的。“孝”,就在当下,在最日常的点点滴滴。
再昂贵的礼物,不如我们平平安安的常回家看看。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王爱玲 ‖ 读《老家南阳镇》有感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传钧 ‖ 港口经济活力无限,未来能否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