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王传钧 ‖ 港口经济活力无限,未来能否持续领先?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传钧    时间:2025-01-14      分享到:


岁末年初,我国主要港口不断传来好消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创新高,绿色智慧转型步伐加快,功能布局不断完善……繁忙的港口生动展现出港口经济强劲的动能,更涌动着中国经济蓬勃活力。(据1月12日《经济日报》报道)

毋庸置疑,《经济日报》报道的这些亮眼的成绩不仅展现了港口经济的强劲动能,更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港口吞吐量的创新高,无疑是我国经济贸易活跃的有力证明。从天津港到山东港口,再到上海港,各大港口在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上屡创新高,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内外贸的繁荣。

特别是在外贸方面,港口吞吐量的大幅上涨,清晰地彰显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强大影响力。这一增长态势并非偶然,而是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产品的广泛市场需求,也反映了我国贸易通道的不断拓展和物流效率的显著提升。

绿色智慧转型成为港口发展的新亮点。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港口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11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的提升,大宗散货绿色疏运比例的增加,以及全自动化码头数量的增多,都表明我国港口正在向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的方向大步迈进。像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的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通过创新的作业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天津港在智能化方面也成绩斐然,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打破作业效率纪录,并与华为合作研发港口大模型。上海海关与上港集团协同打造的物流数据交互体系,更是以科技赋能,实现了精准监管和高效作业。梁山港作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和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参与编制的《数字化仓库数据分类与接口要求》行业标准获批,并已于202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充分说明济宁市的内河港口早已提前在智慧化、数字化方面布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港口自身的竞争力,也为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港口的功能布局不断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月8日,“现代内河航运产业大脑”在济宁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济宁能源集团自主开发的“融汇数易平台”为基础,积极推动内河航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亿吨级、绿色化、智慧化内河航运产业集群,不断助推内河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洋浦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发展格局,预计到2035年将取得显著成就。深圳港首个汽车专用滚装码头小漠国际物流港二期工程的推进,将满足更大的运输需求,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基金群的启动,为产业发展导入资源。这些规划和举措都表明,港口不再仅仅是货物装卸的场所,而是成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着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然而,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环保压力持续增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港口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覆盖范围,如何在智能化转型中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如何在功能布局完善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区域发展差异等。

展望未来,我国港口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投入。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港口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自身在全球港口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唯有如此,我国港口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港口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