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传钧 ‖ 如何让新闻鲜活起来?
在当今这个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新闻报道若期望能够从众多同类中崭露头角,牢牢吸引住读者的关注目光,毋庸置疑,就一定要拥有鲜活这一显著特质。那么,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式,才能使新闻真正鲜活起来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两篇优秀新闻案例的剖析来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2024年11月23日《齐鲁壹点》刊载的《花园煤矿为一线职工开通“订餐专线”获点赞》(作者:仇文)这篇新闻。它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聚焦于煤矿中夜班职工就餐这一实际问题,并成功解决了一线职工的困扰和食堂的浪费难题。其现场感十分充足,开篇借助职工与食堂值班员的电话订餐这一细节,将读者迅速带入到事件现场,仿佛能亲眼看到值班员边接电话、边记录的情景(配图更佳)。随后,对问题的阐述和解决办法的描述逻辑清晰,让读者轻松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篇新闻的优势在于贴近职工生活,切实反映并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因此容易引起职工群体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它以生动的人物对话开篇,瞬间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让读者如临其境,展现出了现场新闻的独特魅力。后续的叙述简洁明了,又清晰地说明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再看2025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搭帐篷》(作者:刘宇航、尕玛多吉、傅强)这则300多字的短新闻,其现场感更是强烈到让人仿佛置身于寒夜中的西藏定日县曲洛乡左措村临时安置点。环境描写“深夜,西藏定日县曲洛乡左措村临时安置点,气温已降到零下20摄氏度。肆虐的寒风中……”,烘托出了紧张而艰难的氛围,突出了青年干警们面临的恶劣条件。干警们忙碌搭建帐篷的细节描写,如“谢通门县公安局支援定日地震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加央旦增利落地安装着帐篷立杆”,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专注和付出。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赵志勇 ‖ 真情与深情,慈悲与责任——《世说新语》学习笔记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李昌杰 ‖ 陶夫人性格中的双面性——以《大孔府》为例的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