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周英 ‖ 创新于守恒之中的传承——记楚剧《田耕牛本传》

来源:本站    作者:周英    时间:2025-01-24      分享到:


走进首义剧场,本来这个剧场的字幕很靠外,很难同时看字幕,又看舞台上的演员表演,而楚剧《田耕牛本传》的导演把字幕拉至台口,这样观赏起来,就能同时看字幕又看演员的表演了。

演出楚剧《田耕牛本传》,虽然是一部农村现实题材的剧目,在传统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喜剧性原创的新时代作品。

《田耕牛本传》讲的是跨越40年历史记忆,时间碎片组合出愉快的符号。牛是点题的形象的种子,其特色鲜明。该剧讲述了庄稼把式“田耕牛”一家祖孙四代的农耕故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巨大变迁。

楚剧《田耕牛本传》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经历重大变迁的非凡历程,生动地演绎了中国农民这一特定群体所经历的磨难,如凤凰涅槃般重生的故事,将这一时代的生命色彩在舞台上得以重现。

楚剧《田耕牛本传》的导演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不仅在传统中寻求灵感,还发掘了传统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地方戏剧注入了新的色彩。詹春尧的表演不仅仅是角色的再现,更是为传统楚剧注入了充满希望的创新气息,传递出星火相传的强烈感受。

楚剧《田耕牛本传》的舞台美术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舞台空间,使得空间与剧情、演员表演以及音乐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了观众的联想力。然而,整体上,该设计似乎尚缺乏一种写意的美学效果。若能在这一方面加以提升,该舞台美术设计有望成为经典之作。此外,灯光设计亦巧妙地将舞台美术与演员的表演及剧情的生命力相结合,在不同时间的调节中营造出时空流转的共鸣。尽管如此,整体上灯光效果略显零散,对于空间和时间转换的写意氛围尚需进一步加强。

楚剧《田耕牛本传》是对楚剧题材上的一次创新,把乡村振兴的时间跨越全景式展示出来了,并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变化,写意现在、过去、未来的路。

音乐那浓郁的楚剧味道、很鲜明的把地域风格融入剧情中。

据悉,楚剧《田耕牛本传》由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耗时两年精心打磨,该剧深入挖掘了数十年来农民及农村变革的酸甜苦辣,并以田耕牛这一角色为核心,进行了文本创作与二次创新。显而易见,导演在继承传统与追求创新之间,寻找到以牛为象征的形象化创新灵感。

楚剧《田耕牛本传》的剧本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语言生动且充满智慧。随着帷幕的落下,这部戏剧所展现的凝练之美,深深刻印在我的记忆之中。

尽管如此,该剧仍有提升空间。以下几点建议,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优点:

①牛是这台戏的形象,在这台戏里是画龙点睛之笔,入魂入戏,入曲入味。但牛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的时候放在舞台上变成了一个多余的包袱,因为这个牛的造型过于现实了,无法展开对牛之外的意象之想象。

②服装还是很好的,把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的特征表现得很实在,既包含着生活化又隐藏着艺术化的升化。

③文本有浓厚的民俗的乡土气息,肢体语言生动的、有趣的,一度与二度贯通的自然而智慧。

④演员表演在整体有独特的每个演员的自我表达。

⑤音乐旋律与唱腔独到,有一种灵魂契合的贯通之妙。

不足:

①这头牛是成功之笔,也是一个失败之笔,应该在牛的身上还要多点一些,牛的随身道具。寻找一种牛的个性。

②转台和转台上面的斜坡造型不太美,从审美学的角度上去看,还不完美。

③边幕应该用硬的边幕,因为在群众演员上下场时边幕有点晃动。

④牛在有的角度还是比较漂亮,有的角度并不好看。头部的处理,要更加美化和超越生活中牛之美。

⑤有的场次灯光处理的太切了,缺少过渡色。

⑥牛用的太频繁了。该见好就收,如果用的牛多的话,需要在牛的设计上做文章。

⑦坚持精神层面上的挖掘,建议参考一下话剧《万世根本》对人物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