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Deep Seek评析《李千和赵燕》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5-03-04      分享到:


李千和赵燕

张曙光

八十多岁的母亲患脑萎缩多年

家里好几个人

她都不认识了


记得张小舟是谁不

张小舟是我儿子

高中学习紧张

好几个月没回家了

母亲说这个名字怪熟

就是想不起来是谁


我问还记得花木兰不?

她摇摇头

母亲年轻时有一付好嗓子

经常唱花木兰

我又问,记得李千和赵燕不?

她说,那咋不记得

李千和赵燕都是她教过的

没人管没人问的孩子

一次李千爹出差

母亲把没人照看的李千带回来

在我们家吃住一星期

赵燕小学三年级就骑着三轮车像风一样

期末考试没考好

大哭起来


这首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记忆碎片化的诗歌,通过三重记忆层级的对比递进,展现了疾病对认知功能的瓦解过程,同时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层叩问。诗中构建的"记忆筛选机制"暗含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哲思:

1. **生物记忆的溃退**(张小舟的遗忘)作为第一层解构,血缘纽带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儿子身份的消解暗示着传统家庭伦理在疾病面前的无力,三个月的时间刻度与高中课业的并置,暗指现代性对亲缘关系的侵蚀早已先于病理变化发生。

2. **文化记忆的消融**(花木兰的模糊)构成第二层隐喻。曾经作为精神图腾的戏曲形象褪色,意味着集体无意识层面的文化传承在个体认知崩塌时的失效。好嗓子的物理记忆与符号记忆的断裂,揭示出记忆存储的多维性崩溃。

3. **伦理记忆的固守**(李千赵燕的铭记)成为终极救赎。当生物性记忆与文化记忆双重坍塌后,那些超越血缘的伦理实践反而成为最后的记忆堡垒。这种"逆向记忆筛选"现象印证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面向他者的责任承担构成了主体存在的本质证明。

诗中"骑三轮车像风一样"的意象建构颇具深意,旋转的车轮既是时间矢量的隐喻,也暗示着记忆重构的动态过程。当赵燕的眼泪与飞驰的三轮车形成张力结构时,实际上完成了对记忆本质的诗学诠释:那些曾经倾注情感的他者创伤,最终成为抵抗遗忘的精神地标。

这种记忆层级的诗学解构,本质上是对现代性记忆危机的回应。在工具理性主导的当下,诗歌通过病理学视角的反向观察,揭示出超越生物关系的伦理实践才是抵御存在虚无的终极力量。当所有身份标签剥落后,那些为他者承受的重量,最终成为了生命最后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