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嘉 卉 ‖ 春日聆听金陵女儿的命运悲歌

来源:本站    作者:嘉 卉    时间:2025-03-11      分享到:


早春二月,当枝头那一抹新绿悄然绽放,我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文友一同跟随王相雷老师去济宁亚龙书城,奔赴一场红楼文化盛宴。

济宁读书界第57期公益共读会——“王相雷老师痴情方许说红楼~《红楼梦》判词探析”讲座,宛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诚哉斯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隐藏着无数的玄机,王老师在讲座中,对十二金钗的判词和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析。每一句判词、每一段曲,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金钗们命运的神秘之门,解锁这部经典名著的独特魅力。

从林黛玉的“玉带林中挂”到薛宝钗的“金簪雪里埋”;从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贾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从元春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到妙玉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王老师结合原著中的情节,将每一位金钗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悲惨的命运娓娓道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观园中那些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女儿们,她们如娇艳的花朵般在春天里盛开,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又如清澈的泉水般纯净,流淌着真与美的光彩。

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这些金钗们在青春的岁月里闪耀着光芒,但最终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娇艳的花朵在秋天里慢慢凋谢,枯萎。就像王老师所言,世间美好的东西总是没办法长久,一切都在没落中,时代在没落,文明在没落,仅有的一些美好慢慢地也会变成空幻。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蕴含的悲剧色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生死不寻常”。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家族兴衰的小说,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红楼梦》讲座颇多,举办主体多元,受众广泛,内容丰富多样,而这场讲座王老师另辟蹊径,从十二金钗判词入手。更令人惊喜的是王老师分别给十二金钗写了七律。


 七律·咏林黛玉

娇花照水弱扶风,

泪洒潇湘寂寞中。

前世绛珠偿旧债,

今生贾府寄孤鸿。

才高咏絮愁丝绕,

性傲持身冷韵融。

焚稿断情香玉殒,

千秋谁解悼残红。


 七律·咏薛宝钗

停机德厚耀侯门,

温婉雍容映雪魂。

博学才思藏睿智,

贤良淑慎掩啼痕。

空怀金锁姻缘误,

徒守寒房美梦存。

世事无常终是叹,

独留孤影对黄昏。

这不仅展现了王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了十二金钗的命运。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与《红楼梦》的韵味相得益彰,让我对金钗们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正如一位文友分享所言:一新二博三才四痴。新在讲座别出心裁,旁征博引,博学多识,同时没有才写不出十二金钗七律,不痴情红楼就没有这场精彩的讲座。

听完这场讲座,我久久不能平静。反复思量十二金钗对现代女性有何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而十二金钗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林黛玉的才情与敏感,薛宝钗的端庄与聪慧,王熙凤的精明与果敢,贾探春的远见与魄力,都值得现代女性学习。她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理想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红楼梦》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而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宝库。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聆听,都能让我从中汲取新的营养,获得新的感悟。

这场讲座是探索红学之路的一个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重读《红楼梦》,品味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智慧。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红楼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