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乌峰 ‖ 造化因心 变通在手——孙宜才书法之我见
三千多年前甲骨文突然降临华夏神州,其影响之于中华文明史,丝毫不亚于地中海文明的普罗米修斯,普氏造人并偷来神火让人彻底别于一切非人,厥功甚伟;而甲骨文则是带着智慧和文学艺术来到人间的,不仅使人彻底远离蒙昧,更重要的是她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大门,同时也开启了文字及文学、艺术的户牖。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明自有文字就有了书法,也同时有了文学,文学与书法从此相伴,并一路走到今天。历史上文学、书法合璧者莫过于王羲之与其《兰亭序》、苏轼与其《黄州寒食帖》,以及米芾与其《蜀素帖》《苕溪诗帖》等,至于文书兼善的作者那真的是代不乏人、不胜枚举了。孙宜才先生文学、书法俱善,名盛于当下东土邹鲁,虽其文名于前而书终又随后追至并行,于是文书相伴、文书并茂而华灿邹鲁。我与孙宜才先生既是曲师大校友,又同为刘承闿先生的学生,他年长于我,故向来呼之为师兄。
文学的滋养与书法的前页。宜才师兄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是科班出身,之后做语文教师、当编辑、搞创作、写评论,此外还担任过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排列了这些以后估计没人会怀疑其与文学之缘既深且广。但如果仅以此认知宜才师兄恐怕还不够,似此者全国何止成千上万,且层出不穷,何以显乎师兄也哉?本文不会顺着这些所谓成就推论什么地位,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经历和成就给他和书法带来了什么。首先是学养、品位和价值取向。对于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讲,往往会就此而止步不前。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在面对选择,学养增长智慧,高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位能提高审美能力,而拥有了智慧和审美能力就会大概率生成高水准的审美选择能力,也就会在审美创造过程中选择高雅而舍弃平庸。师兄的文学素养和在编辑及文学创作生涯中形成的高水准审美选择能力,终在此后的书法创作中得以彰显。其次是传承和自我修正。文化的传承、中华文脉的精神传承正是书法根系的『根本』传承。自我修正指的是师兄于文学、书法不同角度的双向审视机能下生成的自我修正能力。再就是美、智慧和人文精神。作家直面人生、洞悉人的心灵,但在『文学化』的历程中有抽绎整合,有升华,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作家既需要具备抽绎整合能力、高蹈的美学境界并深谙审美规律,同时还需要拥有审美智慧和人文精神。可以确信,宜才师兄的作家经历无疑为他发展书法事业奠定了人文、精神和审美的基础。
恩师刘承闿先生与书法初阶。刘承闿先生是继朱复戡先生之后,对于东土邹鲁而言又一位具有启蒙意义的书法长者,对范正红师兄,对我,对宜才师兄尤其如此。首先,是书法的价值取向。先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书法是高等级精神产品,是中国人数千年人文精神的凝结,是高雅的而不是通俗的。其二,是书法与写字的泾渭之别。先生讲过『书法要一幅一幅地写』,这句话的要旨是要求书法具有完整性、整体性和文字之间的关联性,『字与字要顾盼生情』,而即使写字写得很漂亮,只要没有上述所言各点,也只是写字而已。其三,是书法的基本法则。先生讲点画用排除法,剔除关键的『不合适』『不好』,讲究绝对『中锋』;结构注重字形『外轮廓』的研究与刻画塑造;字与字之间强调『节奏变化』;行列之间讲究密集前提下的穿插避让等。其四,是书法的审美。先生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三代吉金层面上的,注重庙堂之气,即使取法『二王』草书,亦变流美畅达为苍劲浑朴。这些内容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明确,而宜才师兄跟随刘承闿先生左右浸润多年,无疑也是烂熟于心的,同时从刘先生处亦间接承继了朱复老许多的书法理念。这些,在宜才师兄行将付梓的作品集中随处可见。
珍贵的历史回眸与审美自觉。近十年,刘先生年事渐高,身体渐衰,不能时常问道,但却促成了师兄颠覆旧我、重新思考,找寻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书法之路。十年前师兄说起要通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各一百遍的计划,我只当说说而已,没想到师兄用时两年竟完成了计划,而且点画造型、结构造型精准,字与字、行与行有机联属,画面粗细轻重、宽窄大小分明丰富,完全是专业水准,几位同道相觑莫不惊叹。从朱复老到刘承闿先生书法皆寻根溯源上追三代,这个功课我们于近期在宜才师兄的作品集清样里也看到了。这些年他究竟写了多少、涉及了什么层面,只能在师兄的作品中各自揣测了。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个功课使其审美境界跃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同时,师兄对各种书体发起了总攻。我理解师兄是要以临摹学习的方式全面贯通书法史,最终打通所有书体的『任督二脉』,这个过程不是追求技法完备,也不是在创作中获得超越,其目的是以高度的审美自觉回视书法本体,以求得筋脉圆融、通体澄澈。在历史回眸的过程中,宜才师兄是主动的而不是主观的,他在审视经典、学习经典、了解并试图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审美态度和审美认知发生了极大变化,而这个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书法创作脱胎换骨。
理想的锋芒与笔墨的所向披靡。宜才师兄是一个既脚踏实地又富有激情、充满理想的已经不太年轻的人,这几个词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充满理想』。理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理想是任何年龄的有志者的发动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宜才师兄正是因为富于审美理想而其书作终能神采焕发。我个人理解,师兄的审美理想首先是个性的,然后是率性的,最后是自由的。富有个性的理想是具有穿透性的,是有锋芒的,同时也是富有激情的。现在的所谓创作方式,大多是米老的『集古字』法,既靠帖且又出作品快,省力又讨好,只是太过讨巧,创作空间狭窄,发展余地有限,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容易,尤其是聪明而又有悟性的年轻作者最爱此道。与此不同,师兄选择的是一条比较『笨拙』的路。以前常听到的『熔铸百家,自成一体』,现在已经多少年没有人提起了,但却是宜才师兄心目中的理想之路。『熔铸百家』要有『吸星大法』,一要有度量『能容』。佛家讲『空』即把多余的东西清理掉,把空间腾出来,师兄敢于抛却『旧我』,这一点做得恢宏洒脱;同时师兄的学识修养也能帮助他扩展眼界心胸,进一步增大『容量空间』。二是要有『吸纳』的能力和办法。在历史回眸的过程中,师兄积累了大量功力,找到了不少办法,而这些办法中当然也包括吸纳当代优秀书家的实践经验。三是师兄所谓『吸星大法』的『清理抽绎』之功。如果只会吸纳,即使所吸纳的东西再优秀也会杂陈无序、有功无用。所以『消化吸收』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其后则必须经过『清理抽绎』才能转变为自己的创作能力,最终形成个性笔墨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造化因心,变化在手。所有的历史经典作品,毫无疑问都是历代先贤的心灵产物,但在今天她已经与其他历史人文遗产一起汇入了茫茫天地造化之中,不可更逆,成为人类智慧与精神宝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书法正是这其中的璀璨一枝,不仅历史上的文人乐此不疲,当代作家也是趋之若鹜,虽然大家不约而同,其实各有高下,而其关键还在天地宇宙精神造化之『心』、溯古汇今圆融变化之『手』。
书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需要我在前面大谈特谈的『诸审美』『诸学养』『诸品位』『诸文文学素养』等等,但大家不要忘记,更不能忽略、无视那就是——这一切都是对着『书法家』说的!『书法家』是前提,前面那一堆的林林总总之『冠带』,如果去掉『书法家』这个前提,你当然还可以继续做『学者』『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当然还有『作家』,你什么都可以是,但你就不是『书法家』!因为书法家有书法家的专业要求,你达不到你就不是,和你是谁没有关系。我放在后面的这个小话题不妨就叫『作家的不约而同与专业有别』。可以肯定地说,孙宜才先生也是『作家的不约而同』的一分子,但他有别于其他名头更高的所谓『作家书法家』,这里不说其书法高下,只说『专业有别』。在用这篇文章讲了其『书法专业』之后,现在我可以轻松地告诉朋友们:孙宜才是前提为书法家的作家书法家,并有作品集为证。
二〇二二年九月十七日正午阳光之时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刘成龙 ‖ 细读红楼高妙,深思文化悠长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姜甜甜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