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丰家雷 ‖ 从大禹绝旨酒到张金拔教子绝仕说起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时间:2025-03-14      分享到:


世间喧嚣纷扰,充盈太多诱惑。要是能够在诱惑面前“知止”,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必然都能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平顺。

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仪狄擅长酿酒,大禹的女儿请仪狄把酒进献给了大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

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面对美酒这种甘之如饴诱惑的时候,头脑冷静,及时“知止”,终究成就了这位中华民族光照千古、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人。

做到“知止”是很难的,因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自己要给自己“叫停”,要心中有“界”,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要“忍得住”,要“有定力”,要“不动心”。如同喜欢抽烟的人戒烟一般。就像宋代朱熹所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知止者,必善自律。“惟圣妄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如果动了妄念就是狂人,狂人如果克制住自己的不良念头不动,就能进入圣人的境界。圣贤与凡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知止”。纵观史籍,凡青史留名、为人称颂者,无不是头脑清醒,循理依法,逢利必思害,遇福必虑祸。这些历史精英都能够很好地规避人生风险,使自己少走弯路,少涉险滩。成长,就是一个知错即改,不断化危为机的过程。正所谓“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在清朝就有这样一位“知止”者,他就是张金拔。

张金拔是道光年间的进士,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人,一生为官清廉,强毅正直,恪尽职守,重教尚贤,政绩卓著。也正是由于受到这位从土楼里走出来的进士的影响,使这个闽西南偏僻小山村民风淳厚,敬贤重教,书香世家延续数百年至今。

张金拔中进士后,出任甘肃省宁县县令,他清廉为官,勤于政事,当了一年县官,却倒赔了300两银子。除夕回家过年,对家人说:“官不好当,既操心又赔钱。”他的长子也中过举人,就对他说:“您年纪大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当官,劳累不堪,还是儿子替你去当吧。”据说,儿子代他当了一年县官,年底回家带回了3000两雪花纹银。张金拔一见,怒气冲天,大声怒斥:“你听说过这句老话没有:‘一辈子贪官,三辈子绝户。’像你这样为官,岂不是让我张家断子绝孙吗?”张金拔责令儿子把多出来的银子退了回去,并从此不准他出去做官。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张金拔无疑是清醒的,自古当官发财两条道,想戴官帽就别想鼓腰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儿子绝仕,极有可能少了一个贪官,为家族的千里之堤堵上了一个蚁穴,扫除了一个潜在的隐患,让他勤于读书治学,则多了一位博学多才之人。究其一生来看,张金拔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激荡人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对家乡的影响如溪涧的潺潺流水,润物无声,厚重而深远。他在家乡创建了“曲江文会”研讨学问,鼓励后代发奋读书,用自己的心智点亮了他所生活的世界,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家族的走向,堪为标志性人物。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他身体力行,孜孜以求,德行敦厚,操履清洁,善始善终,让当地耕读传家,蔚然成风。时光流逝,数百年来,文脉在传承守望中发扬光大,造就了这个地方人才辈出,绵延不绝。他本人也应了孔夫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其寿”,80岁而逝。

时至今日,“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深耕沃土植新苗,崇文尚德振家声”等家训楹联,仍悬挂在张金拔故居南欧村植槐楼中厅内,已经浸入了这块土地的血脉,成为后世之人传承的文化基因,恐怕这才真的是这方热土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智勇多困于所溺。”与动物不同,人是会感到无聊的。即使生活所需已备,总是还有富余的关注力。人都有自己的情趣、禀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兴奋点。对于一般人来讲,小的爱好、特长,陶冶情操,打发富余时光,无伤大碍。但,智者必不给“诱惑”以心起涟漪的机会。好“赌”的人常在赌场里闲逛转悠,贪“财”的人去掌管钱财,爱“酒”的人看管酒库。人性使然,这种安排恐怕不容易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好的办法就要像大禹一样,疏仪狄,绝旨酒;像张金拔一样不让儿子走仕途,一辈子做学问。不给这个负能量的诱惑留下任何发酵、成长的空间和环境。

心若“失衡”,行必“失守”。历史上,经不住诱惑而败事毁家亡国身死的人比比皆是。三国时期,吕布勇武过人,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但他信奉“有奶便是娘”,唯利是图、反复无常,一而再再而三地“认干爹,杀干爹”,是个“小人”的写实版,沦为“三姓家奴”,最后欲改换门庭而不得,落得被吊勒死白门楼的下场。北宋宰相蔡京位极人臣,身居高位,权势熏天,却迷恋金钱,贪婪成性,骄奢之极,人品奸恶,且“贪益甚”,几十年如一日地贪污,拥有巨额财富,整日锦衣玉食、宝马雕车仍不满足,甚至挖空心思做假账,领双份俸禄,最后结局如何呢?子孙被杀,本人80多岁在贬谪途中活活饿死。这种人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与齐人之女“欲东家食而西家宿”又有何异呢?

大唐名臣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政绩卓著,但一世英名却因教子无方而蒙上污点。史书载:狄仁杰有个自命不凡脸上写满优越感的儿子狄景晖,他为官贪婪暴虐,声名狼藉,劣迹斑斑,以致境内民愤鼎沸,怨声载道。狄仁杰将其罢官削职。后来,不少大臣求情,狄景晖也跪地表示悔过自新。谁知,这个坑爹的货官复原职后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气焰熏天,骄横跋扈,为人猖狂。深受欺压的老百姓因此迁怒于狄仁杰,以致将记载其一世英名的“德政碑”当众砸毁。“德政碑”是狄仁杰以自己的官德人品赢得的丰碑,却因儿子居官无状而被毁。其实,知子莫如父,狄仁杰在儿子问题上功败垂成晚节不保的关键,就是明明知道儿子志大才疏,德不配位,根本就不是从政为官的材料而非得让他走这条路。一手好牌,都是自己打烂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人生的平安符,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政者最好的底牌。“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居安思危,做好防范,以备不测。对国家如此,对个人又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适度方能气度,安分才得安生。

人生犹如河流,都是从过去走到今天通往未来的。要想让人生的一湾碧水清澈如许,那么奉行“知止”的本色不就是“源头活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