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刘巨成 ‖ 右手文学,左手摄影——我的摄影与散文写作的体会与感悟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谢谢王海青老师的推荐!谢谢太白湖读书会各位老师的精心组织!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光临!
就写作来说,在座的各位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些年,我也听过一些老师的分享讲座,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谈经验,谈体会,传经授宝,各自都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脾气性格、接触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同的,反应在写作上,就会千姿百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会千差万别。在写作上的成长经历不同,感悟也就不同。
在此我结合摄影,谈谈散文写作的一点认识、体会与感悟。
一、摄影与文学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摄影和写作怎么能放一起谈呢?它们又不是一类的。我喜欢摄影,拍了近二十年的照片,我们在座的一定也有很多喜欢摄影的朋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些照片。大家看的时候,请领会一下它们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或者说,看照片有什么感受。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喜欢文学的人,与一般人相比,都是比较感性的,有超出常人的发现和感知能力。尤其是喜欢写诗的人,这一点更突出,更明显。胡适有一句话的意思是“好的诗人大多是半个疯子。”这句话绝对不含贬义,因为所谓“疯子”会对事物有不同于常人的观看方式和理解角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好的诗人同样需要这种能力。这种敏感性,这种发现和感知能力,这种不同于常人的观看方式和理解角度,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中,也表现在音乐、绘画、舞蹈、电影,当然也包括摄影。
那么,刚才看了这些照片,(注:作者投屏近三十幅作品)下面我想问一问,大家都有哪些感受呢?这些照片,有的给我们的感受是美,比如美丽的花朵、风景、建筑。笼统地讲,所有的这些照片都有美的因素在里面。而且,照片在传递美感方面,与文学相比,更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的照片传递的是开心愉悦,有的是试图讲一个故事,有的是传递一种感动,有的是引导我们思考,还有的是传递一种情绪,也有的就是纯粹的记录,记录一个场景,一个人……
我的体会,摄影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其核心要素是爱与美,具体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喜欢文学的人,与一般人相比,都是比较感性的,有超出常人的发现和感知能力。尤其是喜欢写诗的人,这一点更突出,更明显。胡适有一句话的意思是“好的诗人大多是半个疯子。”这句话绝对不含贬义,因为所谓“疯子”会对事物有不同于常人的观看方式和理解角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好的诗人同样需要这种能力。这种敏感性,这种发现和感知能力,这种不同于常人的观看方式和理解角度,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中,也表现在音乐、绘画、舞蹈、电影,当然也包括摄影。那么,刚才看了这些照片,下面我想问一问,大家都有哪些感受呢?这些照片,有的给我们的感受是美,比如美丽的花朵、风景、建筑。笼统地讲,所有的这些照片都有美的因素在里面。而且,照片在传递美感方面,与文学相比,更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的照片传递的是开心愉悦,有的是试图讲一个故事,有的是传递一种感动,有的是引导我们思考,还有的是传递一种情绪,也有的就是纯粹的记录,记录一个场景,一个人……
那么,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是不是也接收到了某些信息呢?它们给读者的信息,是不是也与看照片类似呢?答案是肯定的。文学作品也是要抒发作者的情怀,也是要传递出这些类似的感受的。这是因为,摄影和文学都是艺术,虽然一种是视觉艺术,一种是文字语言艺术,但艺术有相通之处,都是表达工具。我的体会,摄影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其核心要素是爱与美,具体体现在审美与表达。我曾经多次将摄影与文学,放在一起,思考比较,发现它们的确具有很多相似处。
二、摄影与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事先预备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无论是摄影,还是散文写作,都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色。准备工作是日常的,是经常性的,是知识积累。包括读书。
1、读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大家都知道文学写作是需要阅读的,摄影也是需要读书学习的,摄影师不仅读摄影理论,还要读文学,读美学,读哲学,读地理知识,提高审美,增加知识储备,喜欢拍摄动物的,要学习生物学,尤其是鸟类知识,喜欢拍植物的,要学习植物学,熟悉各种植物。因为摄影走到了一定阶段,如果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有句话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这是刘震云在香港一所大学讲演的标题。他由此扩展开去,“艺术的底色也是哲学”。摄影名家,大多都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具有人文情怀,有深厚的美学和哲学功底。面对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角度,也就会拍出不同的作品。摄影大师能拍出好作品,完全是因为他们动了脑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写作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文章,其背后都站着作者自己我们读名家的作品,往往也就是在读这个人的思想。读书可以很直接有效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构建知识体系;每一本书都是他人知识与思想的结晶,是一面窗,它们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打开眼界,看到更多的风景;通过阅读,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些书籍能训练我们的逻辑能力;将书中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结合,会激发创造力,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读书还能塑造价值观,或者说对我们的“三观”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读书的终极结果是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人生升华……有人将读书的作用归纳为“认知破解之钥、思维进化之梯、精神丰盈之泉、文明传承之火。”读书如此重要,那读什么书呢?我觉得,对于我们文学爱好者,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甚至还有写小说的只喜欢读小说,写散文的只读散文,写诗的只读诗歌,那就更不应该了。要扩大阅读面,我们读到的东西经常会反映到写作上。
这里例举一首诗:
《熵》
热寂来临时/一无所知的牛顿和一无所知的屈原/同样糟糕/七个年轮的新陈代谢/总能蜕变出我们新的肉身/灵魂却执念着光年外的奇云/暴雨是自天而降的河/覆水却如破镜般不肯回心转意/烟囱的身形可以在湖面摇曳多情/倾斜的石塔却没有了挺直的倒影/热烈了,/便是热烈了/错过了,便是错过了/当整饬(chi)悄然酝酿着无解的混沌/我们是一群被牵着鼻子的牛/奔向绝对零度的黑色码头……
大家知道吗,诗的作者,楚星,他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首诗,是不是很有特色?它借用了物理学知识,表达个人情感。由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扩大阅读面,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哲学、艺术,甚至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我们读到的内容,会转化为写作的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有助于写作。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所言:"我们带到摄影中的是所有读过的书",两种艺术在人性表达的终极追求上殊途同归。
2、体验生活,做一个有心人。文学和摄影,都是来自生活,来自于我们所见的,所想的,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就是一位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张面孔的老师,是一位经常变脸的老师,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不管生活是什么面孔,我们都要积极拥抱它,感受它,理解它。文学来自生活,要反映生活。用刘震云老师的话讲“我们都不缺乏生活,生活像狼一样追赶着我们”,既然我们都不缺乏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会体会到,那么我们缺乏的是在生活中提炼它们,首先把丰富的、零星的感受记录下来。
3、养成写日记、做记录的习惯。
写日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再赘述。我有一个习惯,日常中把冒出来的想法,那些思想的火花,用随身的笔或手机,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想法日后可能会扩展为一篇文章,也可能会成为写作的素材。
(二)创作阶段。
1、明确主题。一张照片尽量突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你感受最深,也是最想表达的,然后综合运用构图、色彩、色调、光线、线条、景别等摄影元素,达到你的目的,这些元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把摄影语言换成文学语言,讲究主次关系,主体突出,讲究光线、影调、色调,讲究线条、图形,点线面的关系,讲究对比,虚与实,大与小,明与暗,动与静,冷与暖,远与近,疏与密……摄影的这些方法、技巧,在散文写作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比如写作也需要明确主题,需要构思,需要谋篇布局,这就是摄影的构图,需要各种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摄影,擅长观察,把握空间、细节、位置关系,通过被摄物体、人物的外在表现,刻画其内在的品质和状态,以形象的画面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这些是写作需要借鉴的。写作,注重资料收集,注重条理性,情感表达,提炼主题,这些是摄影可以借鉴的。
2、视角的问题。视角往往能决定作品的高度。摄影要由独特的视角,有不同于常人的拍摄角度,这样会有新鲜感,会有更好、更美、更有趣味性的观看效果。写作也是如此。好文章都有其独特性。比如鲁迅,关于鲁迅的文章已经很多很多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呢?那肯定不是。这些年,李木生老师研究鲁迅,写了很多文章:《俯首的鲁迅》《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的动物伦理》《鲁迅的植物世界》《月光在鲁迅的生命里》《鲁迅为什么写野草》《鲁迅为什么翻译谢甫琴科》《鲁迅·嵇康·徐渭》《孙犁的鲁迅年表》,这系列作品,独具匠心,与他人不同的视角。读这些文章,我有了新的发现,在李木生老师笔下,鲁迅是灵动的,诗性的,多情的,充满人性关怀的。
3、我们的视角是怎样形成的?
一是客观事物的投射。我们面对的客观的、具体的事件、物体、场景、人物,它们投射到我们内心,会有所反映。再者是身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会有主流的观点,社会上会有一些成形的意识,有约定成俗的观念,它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也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的视角。比如唐朝尚华丽,宋朝尚素朴。体现在穿衣上,唐朝人雍容华贵,装饰华丽。宋朝人服饰色彩淡雅,内敛端庄。唐三彩色彩艳丽,宋朝的瓷器简洁,色彩单纯,极简细腻。这种潮流性审美,肯定会影响到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生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思考问题的模式容易相似,关心的问题,容易相同或相近;而差异最大的是第三点,每个人都有个性的、独特的、个人意识。我们每个人读过的书,接触过的人,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影响,性格的因素,都会影响观察与思考,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我们的工作经历、我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等等,都会在思考问题时有所反映。它们会带有我们自己的DNA,形成独特的气质。我的体会是,要处理好大原则的普遍性和个人视角的独特性的关系。下面就讲一讲普遍性与独特性的问题。
4、普遍性与独特性的问题。刚才提到,要处理好大原则的
普遍性,和个人写作的独特性的关系。我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写作的文章,首先不能违背普遍原则,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出现原则性错误。比如我们不要为历史上已经定性的反面人物唱赞歌,不能反人类,反文明,反正义,反社会规则,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鼓动暴力,更不能违法等等。否则,那样的文章虽然是新颖,视角也独特,但它们偏离了方向。这是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要把握住的。换句话说,就是三观要正。
5、文章的独特性与创新。
抓住这一点,就容易出好文章的,或者说好文章都有其独特性或有所创新。独特性可以是作者本人的独特性,比如周作人、周海婴写鲁迅,他们有别人根本没有的优势,他们与鲁迅有特殊的关系,特殊的感情,别人不具备他们的那个条件;比如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谈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感受,写在太空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别人压根就没有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是好文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写自己熟悉的具有独特性的事情最有优势。独特性可以是事件本身的独特性,事件有其独特的意义,独特的影响力,而作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见证者。因为事件本身被大众关注,他的文章也会有影响。独特性和创新可以表现在写作手法与叙事的角度。比如结构设计的巧妙,通过倒叙、插叙等时序安排制造悬念,或采用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手法增强逻辑性。例如倒叙可突出关键情节并提升可读性,但需注意,转换时的自然衔接。在修辞与表现技法上,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增强感染力(如用拟人化描写赋予事物情感),或通过白描、留白等技法营造意境。独特性还可以是语言风格与表达形式的独特性。比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文字可能表现为含蓄婉约、直率犀利或幽默诙谐等不同特质。我读易中天的文章,就有类似的感觉。比如情感传递的差异性。在散文中,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会直接影响文章的感染力。还有,可以是独特的个性表达。举个例子,济宁散文学会副会长张呈明老师在散文集《就恋这把土》中,有几篇写父亲的文章,《父亲的身影,樟木的香》《父亲和他的菜园》《父亲是一株麦子》《父亲和牛》,《父亲和羊》,每一篇都不是笼统地写父爱,父亲的慈祥,父亲的情感,父亲的为人处世,而是通过一个点,一个具体事物,来体现的。可以是形式与载体的创新。可以进行文体跨界实验,如将诗歌、散文、小说相互融合,形成文体混搭的特殊美感。孙继泉老师写过一篇关于狼舞山的文章,《假如》,很有创新性。从摄影的角度讲,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文中描绘了各种花草,有茂密的槐树林,有蚂蚁,有蜜蜂,有花瓣,有鸟、鹰,有风雨,有雨后形成的小溪,树林里有蜂箱、帆布帐篷,还有一天不同时间的霞光和日落时分的情景,十分生动。如果,摄影师根据文中的内容去拍摄,一定会拍到很多有意思的照片。从文学角度讲,文章有其独特性,有很多创新,这是一篇兼具散文诗特质的抒情散文,具有散文的骨架,散文诗的灵魂,是诗化散文的范例。
6、取舍的问题。
拍摄时要有所取舍,不能把看到的什么东西都收纳到照片中。写作也是一样。写什么不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应拿捏好。摄影讲究留白,写文章,海明威有冰山理论。向作家学摄影,用文学思维来指导摄影,比如对应摄影的留白,三幕剧结构对应摄影的构图。还有隐喻和象征的使用,像爱德华·韦斯顿的青椒照片,和博尔赫斯的文学手法相似。它们涉及创作手法和结构设计的共通点。
7、作品旋律的问题。我们的拍摄和写作也是这样,寒冷中应有一丝温暖,黑暗中要有一丝光明,伤心但不悲观。也就是说现实可以很残酷,但作品给读者传递的思想信念,仍然是积极向上的。
8、要敢写。
在一个场景,十个人拍照,会拍出几种不同感觉的照片。它们或者选取的角度、景别不同,或者主体有差异……散文写作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时我们觉得游览一个名胜古迹、遇到相似的事情、拥有同一个主题,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并且人家还写得还不错,就不想写,不敢写。其实这个顾虑大可不必。别人写表达的是他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写,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也不相同。要敢写,大胆写,这也是锻炼自己、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9、要耐得住寂寞。
摄影与写作都是个人的事情,往往还需要独处,需要沉下心,冷静地思考,而且还很费脑筋,是非常寂寞的。这个寂寞不仅仅是创作过程才有的,还包括作品完成后无人赏识、无人喝彩的孤独寂寞。名人名家在成名前,也一样寂寞。但是,寂寞不是坏事,它给我们时间和空间的自由,给我们进一步提高的动力。
(三)初稿完成后修改完善阶段。
记得海明威曾说过:“任何初稿都是狗屎。”据说,他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才让自己满意。我们要重视改稿,把它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改稿有什么技巧吗?
有的。一是先放一放,冷却一下,让作品有一些陌生感。日常,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过一段时间,再读先前写的文章,会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每次读,每次改,都会有新的发现,有所进步。二是打印出来,更方便。电子版的与纸质版的,在阅读、修改过程中,给人的印象、感受是不同的,纸质的更直观、便捷,修改起来也方便,还能完整记录修改的过程。便于进行前后对比。三是大声朗读。春节前,1月25日,在济宁读书界第55期暨2025散文品鉴之约活动上,邓凤霞老师做的分享,题目是“散文朗读带给我的益处”,分享了三部分内容,包括“我是如何爱上朗读的”,“散文朗读带给我什么”,“如何朗读好一篇散文”,她讲到朗读能培养审美情趣,朗读让散文情感更立体、更形象,特别讲到朗读能提高写作能力。在此,我补充一点,朗读自己的作品,有助于发现问题,有助于修改文章,让作品更完美。四是进行对比。作品初步成形后,要找别人类似的作品,进行对比,因为有了写作这个前提,就会更容易体会别人同主题文章的优点,便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五是总结提高。作品完成后,要总结体会,看一看写作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自己的弱项在哪,对自己的不足,想一想下一步如何改进提高。比如,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针对同一主题多写,多练笔。
讲了这么多,不成体系,以上这些是我的个人体会和感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刘湛秋 ‖ 谈谈现代诗歌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冲 ‖ 品《红楼梦》判词,悟千古奇书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