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陶成桥 ‖ 重修龙泉寺记之浅析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5-03-31      分享到:


《重修龙泉寺记》这一碑文为我们展现了龙泉寺的历史兴衰以及其重修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信息。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和佛教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说;二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 58--75 年)说。而碑文开篇追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指出其在周时已有兆头,至汉明帝时正式引入,历经晋宋魏隋而声势渐盛。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脉络,体现了佛教文化逐渐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

接着,碑文描述了嘉祥之南的龙泉寺所在之地的环境与风貌,突显其清幽神秘。此地虽不知始建于何时,但曾经是佛教兴盛之所,而后历经岁月沧桑,渐趋荒废。

文中涉及的时间点,如“成化癸卯”(成化十九年,公元 1483 年,距今约 540 年)、“弘治戊申”(弘治元年,公元 1488 年,距今约 535 年)、“弘治乙酉”(弘治十八年,公元 1505 年,距今约 518 年)、“壬子春”(推测可能是弘治五年,公元 1492 年,距今约 531 年)、“大明正德二年”(公元 1507 年,距今约 516 年),为我们明确了相关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龙泉寺在不同时期的状况,以及该寺庙由“圣水庵”、“龙泉院”后改称为“龙泉寺”的演变过程。美中不足的是,从此明碑中仍无法考证出龙泉寺的始建年限。

然而,从这些时间点来看,佛教在当地的兴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成化年间,龙泉寺已处于衰落状态,烟火熄绝,渐趋荒废。到弘治元年(弘治戊申),清凉寺的僧人普胜、普海等人,听说高僧通江师贤,前往大的城镇邀请他,师贤于是带着他的徒弟前来,劈开荆棘进入,前来清理,这显示出在佛教发展相对低谷时期,仍有僧众秉持着复兴佛教场所的信念。随后,经过数年努力,到弘治十八年(弘治乙酉),龙泉寺的复兴取得了一定成果,新建了诸多建筑,规模逐渐扩大。这一过程反映出佛教的兴衰并非完全直线式,而是在低谷中仍有坚守和复兴的力量。

当地居民对通江师贤的功绩予以高度赞扬,认为他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希望立石铭记其功德。作者杨美系儒学弟子虽与通江师贤佛教信仰不同,但受父兄之命撰写此文,体现了对他人功绩的尊重和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总之,这篇《重修龙泉寺记》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龙泉寺的兴衰历程以及当地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通过清晰的时间线,如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佛教在当地的活动和变迁情况,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地方史研究角度来看:有助于了解嘉祥县当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文献。

从文学角度看,碑文叙述清晰,其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文中可能存在一些表述不太清晰或难以确切考证的内容,给理解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总体而言《重修龙泉寺记》是一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多重价值的碑文,对于研究历史、宗教和文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 

重修龙泉寺记

(碑文原文)

请将此文翻译成白话文:

嘉祥县后学如拙子杨美撰文

嘉祥县后学如愚子宋坦书丹

佛氏西方之法也,尧舜以前无闻焉。影响于周,亦其兆耳。逮汉明时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归其说,中国乃行。历晋宋魏隋之间,声势始倍。泥其言者,酷于供奉,竟穷奢极侈,以妥之巧,历不能悉计,教之盛,有自来矣。嘉祥之南,二十里介乎群山之间,有居民数百家,曰马氏。前有山,突然高出,曰左脇。其山之阳,东折一曲,林木郁然,有□□□。□之右,有微行草莽间,崎驱可辩,遵微行僻东而上,逼绝顶有泉,一溪长出不竭。泉之东其地坦夷,幅员广大,盖古之奉佛氏者之遗迹也。岁月弥深,不知创始于何时,问诸黄耇( gǒu),参诸仆刻,虽阅数百年,然为主而能新之者几,两传之始新者,名其地曰圣水庵,后曰龙泉院,皆取乎水之义也。自成化癸卯以来, 烟火熄绝,寖以陵替,其积苔生堦,寒芜极目,断垣残壁,仅存一二,殆不可居矣。弘治戊申春,清凉寺僧普胜、普海辈,闻浮屠通江师贤,往而请之于大邑,师遂携其徒以来,斩荆而入,即有兴复废坠之意。越明年乙酉,阐扬本宗佛法,以觉诸人。有被其容接者,辄自叹服,不下禅榻而四方应者日益繁庶。师乃倾行囊之赀(zī ),因人力而为之,举事指挥营度,再历寒暑,未之残倦,至壬子春起,浮屠正殿三楹,义勇武安王殿一所,法像栋宇皆极壮丽。落成更名其院曰寺焉。自是以后开闢日广,规模日大,增禅房三间于殿之右,厨房三间于殿之左,及周间方丈数十间,皆以茅复之。又攘 (rǎng)剔灌栵(liè),荒平道途,一时缮治相前无悔。由是居民之来游者陟其巅而观之,则层峦列东,长河遶( rào)西,南俯横山,北枕寒岩,景物胜槩得于心,慨然有遗世出尘之想。乃相与属其众而谓师曰:“吾世居此土,未闻此处有此全胜者,师之功懋矣哉!”况以范阳宋氏之子雅意林壑,不干荣利,先处伏牛,刻苦累年,后至中堂。丈室亲缵承临济二十五代之续厥德,溥将非异服以外租税者比也。师之居处无常,一旦兴鹏举之念,杖锡去此,则师之功德谁知之者,愿为石以记之,以永其传师即诺而从焉。磨历既成,引领吾道,师与余素不同术,又未常源源而见,因祝余大父福全兄华以请之,于乎是记之作也。余固出余父兄之命而乃不敢辞,盖亦感韩子取杨子云之意而不失其待人之恕耳。

 大明正德二年秋九月之吉续临济二十五代通江禅师立

石工庞振 孙延禄 孙松 满雷同镌

  

重修龙泉寺记

(碑文译文)

 嘉祥县后学如拙子杨美撰写此文

嘉祥县后学如愚子宋坦书写碑文

 佛教是来自西方的法门,在尧舜以前没有听闻过。在周朝时才有一些影响,也只是些征兆罢了。等到汉朝明帝时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寻求其教义,得到佛书以及僧人,带回来之后,佛教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历经晋、宋、魏、隋时期,声势开始加倍壮大。信奉其教义的人,极力供奉,甚至极尽奢侈,以巧妙的方式,历经岁月难以全部计算,佛教的兴盛,是有由来的。嘉祥的南边,二十里处处于群山之间,有几百家居民,叫马氏。前面有山,突然高耸,叫左脇。这座山的南面,向东折转一处,树木葱郁,有……右边,有小道隐藏在草丛之间,崎岖可辨,沿着小道向东偏上走,到山顶有泉水,一条溪流长久流出不会干涸。泉水东边地势平坦开阔,面积广大,大概是古代供奉佛教之人的遗迹。岁月长久,不知创始于何时,询问年长之人,参考旧的刻记,虽然经历数百年,但是主持并翻新它的人很少,两代传承后开始翻新的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圣水庵,后来叫龙泉院,都是取自水的意思。从成化癸卯年以来,香火熄灭,逐渐衰败,堆积的苔藓长满台阶,满眼都是荒芜的杂草,断墙残壁,仅存一二,几乎不能居住了。弘治戊申年春天,清凉寺的僧人普胜、普海等人,听说高僧通江师贤,前往大的城镇邀请他,师贤于是带着他的徒弟前来,劈开荆棘进入,就有复兴荒废之地的想法。到第二年乙酉,弘扬本宗佛法,来使众人觉悟。有被他容纳接待的人,都自己感叹佩服,不用下禅榻而四方响应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师贤于是倾尽行囊中的钱财,依靠人力来做这件事,指挥谋划做事,历经两个寒暑,从不疲倦,到壬子年春天,建起了三楹的佛殿,一所义勇武安王殿,佛像和房屋都极其壮丽。完工后把这个院改名为寺。从此之后开拓的范围日益宽广,规模日益增大,在殿的右边增加三间禅房,殿的左边增加三间厨房,以及周围数十间方丈室,都用茅草覆盖。又清除杂草,平整道路,一时间修缮治理接连不断没有后悔。因此居民前来游玩登上山顶观看,就看到层层山峦排列在东边,长长的河流围绕在西边,向南俯瞰横山,向北靠着寒岩,美景胜景在心中,感慨地产生超脱尘世的想法。于是一起聚集众人对师贤说:“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从未听说这里有这样完美的景象,师父的功劳太大了!”何况师贤作为范阳宋氏之子,高雅地钟情山林,不追求荣华名利,先在伏牛,刻苦多年,后来到中堂。在丈室亲自继承临济二十五代的传承,他的德行广大,不是穿着不同服饰靠租税生活的人能比的。师父居住没有固定的地方,一旦兴起高远的念头,持锡杖离开这里,那么师父的功德谁会知道呢,希望刻石来记录,让它永远流传,师父随即答应并听从了。石碑打磨完成,引领我前来,师父和我向来信仰不同,也未曾深入交往,通过祝祷我的祖父福全兄华来请求我,哎呀,这篇记的写作。我本来是遵从父兄的命令所以不敢推辞,大概也是有感于韩愈取扬雄之意而不失待人的宽容罢了。

 大明正德二年秋九月的吉日续临济二十五代通江禅师立

石工庞振 孙延禄 孙松 满雷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