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 张阿芳 ‖ 犹记当年观影时——看电影《少林寺》记

来源:本站    作者: 张阿芳    时间:2025-08-06      分享到:


    我记得很清楚,《少林寺》在我们这里上映时是在夏天。

    那个夏天,母亲从教师岗位上被辞退了,和《人生》中高家林被辞退一样,命运在现实中被反复上演。我只有十岁,就知道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了。

    当我们回过头看那段岁月,会觉得当时的痛苦可笑可怜,人总是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如果你身处其中,就会只想眼前,只想把眼前的困境度过再说。英雄豪杰莫不如此。嘲笑当时难过才是浅薄的。

    母亲就去卖冰糕,总得活下去。她还托人买了十几张《少林寺》电影票,加价卖出去,那时,全家人都说肯定要砸在手里了,没想到,很快就卖出去了,她很高兴,特意留下两张电影票给我和姐姐,我们就去看了。

    我们是在新建俱乐部,也就是后来的光明影院,现在的大地影院看的。

    我们从我家西关大街走到文化路,其实还是很累的,但因为很兴奋,也不觉得什么,很快就到了。那时的电影院门口,有卖瓜子的,有卖糖葫芦的,  那时仿佛一切都生机勃勃,人人都有活力,都有蓬勃,昂扬,向上的气息。那时,人人都有一张笑脸,影院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很高的台阶,我们走进冷气很足的电影院,看了《少林寺》。

   女孩子对于拳法和对打其实没什么兴趣,只是觉得电影中的牧羊女太好看了,插曲也好听: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潺潺,坡上青青草。野花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

    很快,电影中那些非常有趣的台词就风靡开了,要知道,那时的电影是没有台词字幕的,我真是佩服我的同学,特别是那些男孩子,记得太清楚了,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很快,醉拳也流行开来,男孩子们学着电影中的喝醉的样子,在煞有介事地打着醉拳,当然形神皆不像。

    我也学会了一些,记得我写在好友丽芳的本子上,写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觉得这句话好听得很,也不管什么意思。丽芳的爸爸是校长,他从丽芳的本子上看到我写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来给我爸妈告状(我们是邻居),说我是小事太多,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后来又去看了一遍,随着人潮走出影院,在路上,我很大声地和小伙伴交流着剧情,我知道李世民是唐太宗,自然是唐王,我可怜的历史知识不知道李世民曾被封秦王,我唐王李世民唐王李世民一个劲地说着,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的笑眯眯看着我,不说话。我知道说错了,窘迫地闭上了嘴。

    从电影上映后,少林功夫天下闻,后来,我去小姨家,在赶会时,在会上,曾看到有一家子练武术的,在会上卖艺,他们的皮肤都是晒得黑黑的,对打也是特别注重花架子,和电影中的俊男美女,白皙的肤色,硬桥硬马的对打功夫完全不同。这就是现实和艺术的区别吧。

    我很愧疚,我看了这一家子的武术表演,也没给人家钱,我估计这家人也没有挣到多少钱。

    那一家人在夕阳中赶着去下一个会了,我看着他们一家的身影,在落日余晖中越走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恍若昨日。

    儿子一岁多时,夏天傍晚,我常带他到光明影院门口玩,领着他在石阶上跳来跳去。那时,电影院早就不放电影了,显得落寞,苍凉,我想起看《少林寺》时的万人空巷,真觉得恍如隔世。

    又过去这么多年了,文化路上高大的悬铃木树叶枯了又绿,光明影院变为大地影院,新的时代来了,再也不是跑片的时代了,数字电影,电影院线,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大地影院也不放电影了,门口高高的台阶变成了停车场,觉得也没有那么宽敞了。

    不知不觉中,都在变化。

    当年少林寺中的青衫小僧变成了身陷红尘的花和尚,这才惊觉,电影《少林寺》已上映四十多年了,那些当年看这部电影的人,早已垂垂老矣,人间如戏,剧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