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春 ‖ 华胥故里探究
胥湖烟霞处,羲皇故里风——泗上故地重现上古人文画卷!
泗水之滨的晨曦,总带着几分穿越千古的温润。当第一缕曦光掠过华胥湖的水面,雾霭中隐约浮出小安山的轮廓,那些沉睡在土层下的陶片与石器,仿佛都在这一刻苏醒。考古学家王献唐笔下的华胥氏、伏羲氏发迹之地,正透过时光的薄雾,向我们展开一幅上古先民的生活长卷。
一、胥湖畔的母系家园
华胥湖的水波,在六千年前或许更显浩瀚飘渺,湖畔台地上,一群披发赤足的先民正围着篝火舞蹈。居中那位女子身形高大,兽皮裙裾上缀着贝壳串成的饰件,正是部落的首领华胥氏。她手中握着一根磨制光滑的骨针,正将麻线穿过兽皮——这种经草木灰浸泡软化的纤维,是华胥部落最先掌握的纺织原料。
“阿母,东边芦苇荡里又发现了三枚鸟蛋!”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捧着陶罐跑来,陶罐上烧制的螺旋纹还带着草木灰的气息。华胥氏接过陶罐时,指腹抚过少女手腕上的绳结——那是她发明的“结绳记事”,不同颜色的绳结代表不同事物,红色记狩猎,青色记采集,这简单的符号系统,正是文字与数字的雏形。
湖畔的聚居地呈环形分布,三十余座半地穴式房屋以篝火为中心向外辐射。房屋中央的灶坑口不断地添加烧柴,既能驱赶潮湿,又能防备夜间出没的猛兽。华胥氏巡视营地时,总能看到部落成员各司其职:壮年男子带着石矛、木耒去往湖边捕鱼,妇女们在附近的坡地采集野果、挖掘块根,孩童们则在营地边缘追逐嬉戏,用陶埙吹出呜咽的声响。
最热闹的当属陶器作坊。三位老者正将细腻的黄土与河沙按比例混合,用木杵反复捶打。其中一位用手指蘸着水,在陶坯上划出细密的绳纹——这种纹饰不仅美观,更能增强陶器的摩擦力。华胥氏蹲下身,接过陶坯轻轻转动:“今日需多烧些尖底瓶,昨日观天象,恐有连绵阴雨。”她指的是部落独创的尖底汲水瓶,双耳系绳后能自动倾斜入水,灌满后又能直立,这种利用重心的智慧,在当时堪称奇迹。
当暮色染红湖面,全体族人会聚集在安山脚下的空地上。华胥氏捧着装满黍米的陶碗,带领众人向日月行礼。她口中吟诵的古老歌谣,讲述着天地开辟的故事:“混沌初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皆灵”。歌声里,孩童们会将最饱满的果实埋入土中,期盼来年的丰收。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小安山上祭祀先祖的庙堂,小安山上的千年古柏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了香火延续的历程。
二、黄山寨的文明曙光
华胥氏之后,部落的首领传到了伏羲手中。这位身材魁梧的青年,常在黄山寨的山巅伫立,凝视着日月交替、星河流转。他手中握着一根刻满凹槽的木杆,那是用来观测日影的工具——通过记录杆影的长短变化,他发现了四季轮回的规律。
“伏羲哥,这绳结太复杂了,记不住啊!”。一个少年举着缠满绳子的木棍发愁。伏羲接过木棍,忽然灵机一动:"不如我们画下来?"他捡起一块烧黑的炭条,在岩壁上画出一个圆圈代表太阳,一个月牙代表月亮,三道斜线代表雨水。围观的族人渐渐明白,这些简单的图形比绳结更易传递信息,这便是最早的象形符号。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伏羲在山洞中避雨时,看到岩壁上的水渍勾勒出奇妙的纹路,恰好与他观测到的星辰方位相呼应。他猛地起身,用石斧在岩壁上凿刻起来:一道长横线代表阳,两道短横线代表阴,两两组合成八种图案。"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他口中念念有词,八卦图的雏形就此诞生。这不仅是占卜的工具,更蕴含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在伏羲的带领下,部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他教族人用绳索编织渔网,捕鱼效率大大提高;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发明了陷阱捕捉野兽;他看到植物的种子落地生根,便带领大家开垦土地,尝试耕种。黄山寨下的坡地,渐渐出现了规整的田垄,粟米和黍稷的幼苗在风中摇曳。
最令人振奋的是家畜的驯化。伏羲发现捕获的幼兽经过喂养会变得温顺,便挑选出性情温和的野猪、山羊圈养起来。部落里开始有了稳定的肉食来源,陶器上的纹饰也从绳纹、篮纹变成了猪纹、羊纹。一次狩猎归来,伏羲用兽骨制作了一支笛子,吹出的旋律引来族人围观,这或许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乐器。
每当新月升起,伏羲会登上黄山寨的高台,向族人讲解八卦的奥秘。台下燃起的篝火连成一片,仿佛地上的星空。有族人提议:“我们建一座石屋供奉这些符号吧!”,于是,众人运来石块,在山腰垒起一座简陋的庙宇,这便是后世伏羲庙的起源。石屋中央的石板上,就刻着那幅改变了华夏文明进程的八卦图。
三、薪火相传的文明基因
时序流转,华胥湖畔的炊烟从未断绝。从华胥氏教民结网、制陶,到伏羲氏创八卦、兴农耕,这片土地孕育的文明火种,渐渐燎原成华夏文明的壮阔画卷。
在华胥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我们仍能看到贝壳装饰的痕迹,那是华胥氏时代审美情趣的延续;黄山寨的岩壁上,模糊的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印证着伏羲氏开创的文字先河。小安山祭祀遗址发现的兽骨,其灼烧痕迹显示出与八卦方位的对应,仿佛能窥见先民占卜时的虔诚。
当现代考古队员拂去土层,露出那些带着指纹的陶片和磨制光滑的石器时,仿佛能触碰到上古先民的体温。华胥氏凝视湖面的专注,伏羲氏凿刻岩壁的坚毅,都凝结在这些器物之中,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如今的华胥湖依旧碧波荡漾,小安山的晨雾里仿佛还能听见远古的歌谣。站在黄山寨的山巅远眺,泗水蜿蜒如带,沃野千里如画。这片土地记得,六千年前,曾有一群先民在这里仰望星空、叩问大地,用智慧与坚韧,写下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笔。
那些活灵活现的身影,从未真正远去。他们化作了湖中的涟漪,山间的清风,田垄上的麦浪,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间,诉说着文明起源的故事。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张振建 ‖ 往日时光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陶成桥 ‖ 浅谈世界瑰宝武氏祠与多维文化元素的辩证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