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运河论坛」王冲 ‖ 流淌的文明——济宁运河文化

来源:本站    作者:王冲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响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便在记忆里鲜活起来。济宁,这座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就像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者,静静诉说着运河文化的传奇故事。

济宁段运河,在京杭大运河中占据着中枢区段和至高点的特殊位置,以汶上县南旺镇为中心,呈现出独特的拱桥状地形地貌,黄运交汇的复杂情况,曾给运河漕运带来诸多难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和汶上老人白英,他们深入研究水文地理,精心规划水利工程,成功解决了运河通水行船的难题,造就了大运河的“心脏工程(南旺分水枢纽)”。他们在治理运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忧国忧民、敢于担当、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勤奋敬业、鼎力革新的精神,以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理念,成为了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同明亮的火种,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元、明、清三朝都在此设立治理运河、管理运河并治理黄河的最高行政机构。仅明、清两朝,就有209任、190名朝廷二品以至一品大员署理总督。这些官员中,以林则徐、潘季驯、宋礼为代表,他们满腹经纶、满怀报国之志,献身于治运大业。他们奉行忠孝为本、礼义为重、节俭为先、创新为要的做人为官之德,在济宁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的故事,成为了运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济宁人。

漫步在济宁市任城区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运河繁荣的时代。公园依托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总督署遗址建设而成,是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遗址类公园。展示馆中,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生动地还原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机构设置、河道管理官员们励精图治保障大运河畅通的历史场景。上方横匾“总督河道部院”六个遒劲大字,是林则徐的手迹,让人不禁想起他在济宁履职期间积极改善水利工程,确保运河畅通和沿岸安全的功绩。主展厅的六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运河之都”的悠久历史以及运河的变迁与辉煌,多维度展示了济宁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感受运河文化的绝佳去处。这里涵盖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沿着古运河乘船游览,沿途的景色令人陶醉。小闸口,这座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七年的任城闸,见证了运河的岁月沧桑;好运湾,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护过革命力量,承载着一段红色记忆;大闸口河南岸的大闸口上河南街,明清至民国期间商业繁荣,如今经过重新开发打造,再现了昔日“融南汇北、商贾云集”的热闹景象。玉带桥,这座有着运河上最美之桥称号的桥梁,桥面与水面相映成趣,宛如一轮圆月。它北接翰林街,在明清时期是文人书生科举考试必经之路,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太白楼与古运河隔路相望,更是济宁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公元736年,李白曾在济宁居住23年,他经常在自家后面的这座酒楼呼朋唤友,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这座酒楼改称太白楼,也就是现在的李白纪念馆。太白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李白当年的豪情壮志,它与运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景观。

济宁运河文化,是儒家文化与运河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它既有儒家文化的敦厚仁义,又有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在济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中。以孙玉庭孙氏家族为代表的诗书传家为本、忠孝礼义立德、包容创新建功的家族文化,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礼仪为先”“买卖不成情义在”等为基本理念的儒商文化,以及将忠孝礼义等传统美德口口相传、代代相袭的民俗文化,都是济宁运河文化的生动体现。

如今,古老的运河依然流淌,它见证了济宁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济宁的未来希望。在新时代,济宁运河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在时代的浪潮中续写属于济宁运河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