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海 ‖ 铭记历史 捍卫和平——中国九三阅兵的政治、历史与哲学意涵
长安街上的铿锵步伐与苍穹之下的尖端战机,不仅是一场国力展示,更是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和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庄重宣言。
2025年9月3日,中国将再次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持续70分钟的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2019年以来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但这场阅兵的意义远超出军事展示本身。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政治意涵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生动注脚。
01、历史维度,民族记忆的法定锚点
历史节点的精确选择。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次日,9月3日,被定为胜利纪念日。
这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全国放假三天庆祝抗战胜利,从此这一天就刻入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法定纪念日的确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纪念日的地位,使其更具庄严性和权威性。
对历史真相的坚守。选择9月3日而非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有着深刻的历史考量。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的《终战诏书》通篇回避战败和投降的措辞,仅仅称“终战”(结束战争),并将日本的投降行为描述为“采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时局”。
而且,诏书中还美化战争动机,称发动战争是“为东亚之安定及日本自存自卫”,甚至篡改战争时间线,将战争起点篡改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抹去1931年开始的侵华史实。
02、政治维度,历史话语权的主动争夺
国际话语权之争。历史定义权关系到民族尊严和国际地位。苏联元帅斯大林曾因德国投降日期问题与西方盟国产生激烈争执。
德国最初于1945年5月7日向英美投降,但斯大林坚持德国必须再次向苏联投降。最终在5月8日,德国在柏林向苏联再次投降。斯大林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苏联在二战历史中的主导地位。
同样的道理,中国选择9月3日而非美国主导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9月2日,是对历史话语权的重视。9月2日的受降仪式在美国军舰上举行,美国人试图将日本投降和美国绑定在一起。
打破纪念常规。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首次非国庆日大规模阅兵。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往中国每逢十年,就会在国庆时举行一次大阅兵。而今年2025年的阅兵,同样选择在9月3日而非10月1日,延续了这一传统。
应对历史修正主义。日本右翼势力长期推行“历史修正主义”路线。2015年的安倍谈话中,曾通过“殖民统治与侵略在定义上存在模糊性”等表述来玩弄文字游戏,企图模糊历史真相。
中国通过阅兵等多种形式,以确凿的历史证据揭露并还原日军侵华期间的残暴行径,动摇了日本试图篡改教科书的叙事基础。
03、哲学维度,和平与战争的辩证思考
“祀与戎”的辩证统一。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今日阅兵恰是这两者的量子纠缠。作为“祀”,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驶过长安街,是对3500万亡灵最庄严的告慰。
作为“戎”,从歼-20划破云霄到无人机蜂群首次亮相,阅兵场就是最生动的国防课堂。那些质疑“为何要展示杀伤性武器”的声音,恰是遗忘了“以战止战”的东方智慧。
民族记忆的传承与反思。一位抗战老兵曾说:“我们不怕死亡,只怕被遗忘。”阅兵式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回应。当新一代军人踏过天安门斑驳的地砖,他们回答着民族的三个永恒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通过全息投影再现平型关大捷,让年轻一代触摸真实的历史温度;当维和部队方队与火箭军方队并肩通过,展现捍卫和平的双重担当。
和平主义的武力展示。中国纪念抗战,是为避免他国重蹈覆辙。这种“武力和平主义”,恰是对霸权逻辑的最强反击。正如数据显示,中国已40年未参与战争,而一些西方大国在过去200多年里不断发动战争。
04现实意义,新征程的起点
国际社会的回应。2025年的阅兵,俄罗斯总统普京确认出席相关活动,东南亚多国领导人也积极表态要来北京现场观礼。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领导人则全部缺席。
这种差异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哪些国家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而哪些国家在相关国际互动中的定位与之相异。
新征程的象征。本次阅兵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首次阅兵”。这一定位已经与过去的国庆阅兵拉开差距,显示出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层面都将展现更强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捍卫和平的实力展示。通过展示一系列现代化武器和战略部署,中国传达了“和平需要实力捍卫”的深刻内涵。台海、南海等地区的局势仍在紧张变化中,面对美日同盟的频繁军演,中国通过阅兵表明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区域安全的坚实保障。
天安门广场上,新一代中国军人踏着铿锵的步伐。远处,新型战机划破长空。
这些画面通过卫星信号传往世界各地,讲述着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奋起的漫长征程。八十年前的胜利钟声,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荡,提醒人们:和平需要实力捍卫,历史不容忘却。
2025年的“九三阅兵”,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展示,而是中国从历史行向未来的航标,标志着这个古老文明在以新的方式诠释和平——不是文弱的讴歌,而是带剑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