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中乾 ‖ 创作路上奋奔蹄——记乡土文学作家廉成玉先生
年过耄耋的老作家廉成玉先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颗火热的心,一双坚实的脚板,一双勤奋的手,一支饱蘸热情的笔,几回回,是千次万趟地跑遍了滨湖水乡喻屯的村村庄庄和每块热土,在乡村中不停地来往穿梭。他昼访四里八村乡邻、夜晚秉笔撰写积累资料,于古稀之年不辞辛劳,笔耕不辍。用心血和勤奋一头挑着耕耘,一头挑着收获,在乡亲们中学到和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廉老先生,靠刻苦努力自学,从一名耕读小学教师,先后担任了学区中心小学、联中和农校校长,兼任学区负责人;后到公社党委任秘书和文化新闻站站长。特别是在文化宣传工作中,他撰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有几十篇在中央、省、市、区有关单位获奖。连续五年荣获省电台一等奖,被市委宣传部授予全市优秀宣传干部称号(据统计整理,一生共获得各级荣誉证书一百多册,仅保存完整下来的就有78册)。被文化宣传权威专家称赞为“传播乡村文化的一枝笔”,被济宁市委组织部收入人才库管理。济宁日报和济宁电视台以《土记者廉成玉》为题分别给予了专题报道。
廉老先生信奉的座右铭是“勤奋好学,求知莫止,永远攀登,莫废终生,任劳任怨,不图利名。”这是他的做人为文之道。因而,为了多写作品,写好作品,让民间的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总是早出晚归深入到民间采访,精心收集素材,常常撰写到深夜,多年来没有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
离城回老家农村后,廉老先生依旧初心不改,先后撰写出版了五部共长达三百多万字的鲁西南乡土文化丛书。今年八十岁高龄年逾耄耋的廉老先生,仍然是每天坐在电脑前扶案耕耘,撰写出许多篇关于地方风土文化的作品,并把自己从民间收集来的资料全部编写成书,留给后代,不留遗憾。
一九九八年在北京参加人民日报文化宣传专题研讨会时留影
众人称廉老是个多才多艺的儒雅文人。他不仅能写一手好的新闻稿件和优秀文学作品,而且他创办的农村文化中心走在了全市的前头;他组建的两个农民业余剧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受到乡亲们的好评。在这期间,他先后编写的100多个地方小戏剧汇集成册,在全区推广,受到群众的赞扬。其中,多个小戏剧获省、市、区奖励。
文化宣传风雨路,妙笔著述皆成玉!在文化、新闻宣传战线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斗了几十年的廉老,是废笔成堆、著作等身。他用执着、真诚、严肃的笔触为党、为人民、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时代放声呕歌,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