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黄延年 ‖ 笑侃红楼之:栊翠庵里的杯子
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有一精彩桥段,说的是贾母吃过了酒肉带着刘姥姥一等众人去栊翠庵喝茶,妙玉连忙迎了进去。栊翠庵是荣国府的一个家庵,妙玉在此带发修行。
说到饮茶,像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自然是非常讲究,上好的茶叶自不必说,煮茶的水也是旧年接下来的雨水和冬天从梅花上收下来的雪水,用的杯子也都是稀世珍品。今天就来聊聊这栊翠庵里的茶杯子。
这种杯子产于明代,由景德镇御窑烧制,以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彩绘精美而著称,加工工艺极为复杂。这种杯子值多少钱呢?按当时的市价估算值1000两白银,约合人民币60—80万元,不过,在2008年的一次香港古董拍卖会上,一只杯子拍出了2.8亿港元的高价。
刘姥姥用什么杯子呢?
本来,像刘姥姥这等乡野村妇能敲开荣国府的大门就算是造化了,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这种高雅茶局。但贾母素来怜贫惜老,觉得刘姥姥也是上了年纪的人,礼貌起见,就把自己喝剩下的半盏茶顺手递给了刘姥姥,说,你也尝尝。刘姥姥接过这半盏茶一下子喝了进去,咂吧了几下嘴,说这茶不浓,有些淡,再浓一些就好了。众人笑了。
刘姥姥用的杯子叫“成窑脱胎填白盖碗”,这种杯子虽然比不上贾母的杯子精美,但也是不菲之物。不过,这个杯子差一点被毁于一旦,因为庙主人妙玉有洁癖,她嫌刘姥姥腌臜,专门嘱咐庙里的婆子,说刘姥姥用的那个杯子不要收了,扔了算了。说这话的时候宝玉在侧,劝妙玉说:“那杯子虽然腌臜了,扔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穷婆子吧,她卖了也可以度日。”妙玉听了,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我没有吃过;若是我吃过的,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于是,这个杯子就赏给了刘姥姥。
这个杯子到了“87版红楼梦”中又重现了天日。那时,贾府被抄家,全家人关进了监狱,刘姥姥去探监,见到了蓬头垢面戴着木枷的宝玉,说:“宝哥,当年你们赏给我的那个杯子还在呢,这个杯子要是能卖上几个钱,就去救那遭了难的巧姐。”话一出口,瞬间让宝玉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这种贵贱颠倒、尊卑移位的现实变化,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贾母和刘姥姥在禅堂内喝着茶,说着闲话,那妙玉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示意她二人去内房。宝玉见了,虽然没有邀他,也呆呆地跟了进去,他知道里面的茶肯定比外面的茶还要好喝。
这才进入了此次茶会的主题。
妙玉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新茶,并顺手拿出了两只杯子,一只拿给宝钗,另一只递给了黛玉。此时的妙玉不知是故意冷淡宝玉还是有别的意思,进来了三个人,却拿出了两个杯子
拿给宝钗的这个杯子,镌刻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面还有一行小真字,注明“王恺珍玩”。王恺何许人也?此君乃西晋时期的一个大富豪,财产富可敌国,生活极其奢侈,曾与另一富豪石崇斗过富。由此可见,这个杯子是当年王恺的—珍爱之物。除此以外,杯子上还有一行小字,写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无疑,这个杯子也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收藏之物。叹!叹!这个杯子历经千年,几经易主,为何会到了妙玉的手里?她是何方神圣?有什么来历?
“(分瓜)瓟斝”到底是一个什么珍稀之物呢?其实就是葫芦。是在葫芦幼小时套入模具,通过控制葫芦生长形态形成固定器型,成熟后把模具去掉,然后,晾干,打磨,修整制作而成。
这就怪了。葫芦可以作为玩具,作为酒具,也可以劈开作为器皿盛水存粮食,但绝对不可以用作茶具,因为葫芦的苦涩之味会破坏掉茶的清香之气。那么,作为深通茶道的曹雪芹为什么会把葫芦当作茶具,让宝钗喝茶呢?
这大概有两方面的隐喻。
第一,葫芦是一种攀援植物,无棚无架不能生长,值此来讽刺宝钗攀附于贾府。
贾家和薛家都是金陵四大家,同时又是亲戚,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宝玉的姨妈,王熙凤的姨妈兼姑妈,说起来两家非常亲近,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但亲戚归亲戚,住个十天八天尚可,长期客居于此,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内心深处是不欢迎的。这种不欢迎可从薛家的居所一搬再搬可见端倪。薛姨妈带着宝钗初入贾府时,被安排住在东北角的梨香院内。梨香院名字虽好听,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梨”的谐音“离”,有骨肉分离的意思。薛姨妈在此住了一阵子,不久,不知何故又搬了家。但搬家仍然没有离开贾府,具体位置书中没有介绍,据考证有可能是宁国府的一个小院子。薛姨妈搬走后,梨香院里放进了十二个女伶在此唱戏,后来又成为贾府专门治丧之所,书中第69回介绍,尤二姐死后,贾琏回了王夫人,讨了梨香院,在此停灵五日。
另外,书中还有一细节凸显出薛家寄人篱下的尴尬。大观园发生了绣春囊事件,王夫人雷霆震怒,命王熙凤连夜抄检,但抄到薛宝钗住的蘅芜苑时,王熙凤说:“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于是就没有抄。没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薛家的尊重,但薛宝钗怎能避开嫌疑,怎么洗刷干净呢?隔了一段时间,薛宝钗便非常知趣地搬出了大观园。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薛宝钗没有老家吗?为什么不回老家?老家肯定是有,“护官符”中就曾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描述,但是无法回去,有可能犯了什么天条,离开贾家这棵大树的庇护,无法生存。
第二,“(分瓜)瓟斝”这个杯子从字面解,“分瓜”就是利益分割,也暗含“分离”的意思,“斝”谐音“贾”,暗指薛宝钗最终嫁入贾家。
薛宝钗进京的初衷是参加选秀进入宫廷,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不了,就退而求其次,与贾家联姻。只有与贾家联姻才能实现阶层跨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临江仙•柳絮》中的一句诗。借谁的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宝钗进入贾府后发现宝玉与先期到来贾府的黛玉情感甚笃,于是,就拿出原来准备好的预案——金玉良缘。金玉良缘这个故事的原创作者是薛姨妈,说宝钗脖子上挂的金锁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和尚告诫,日后如遇到一个有玉的公子方可成就宝钗的婚姻。金锁上还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正好与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成为一对。这个故事经过不停地宣讲,尽人皆知,最后,宝钗终于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命运弄人,那个傻呆呆的宝玉一根筋,一直想着他心爱的林妹妹,和宝钗婚后不久就出家做了和尚,留下宝钗独守空房,过着清冷寂寞的日子。
由此看来,宝钗实不该用“(分瓜)瓟斝”喝茶,用这个杯子,喝出了辛酸,喝出了悲苦,喝出了屈辱。
妙玉递给黛玉的这个杯子叫“点犀䀉”,用犀牛角制作而成,原为古代的一种酒具,也可以饮茶。李商隐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点犀䀉”隐喻黛玉的灵性与敏感,她和宝玉之间心灵的高度契合。
有的版本中,“点犀䀉”为“杏犀䀉”。“杏”为黄色,是杯子的颜色;“杏”谐音“幸”,暗指黛玉的命运幸与不幸。所幸者,遇到了宝玉,用她自己的话说“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遂演绎了一段千古奇恋的故事;不幸者,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
那宝玉用什么杯子呢?
应该说,此次茶会表面上是招待贾母、宝钗和黛玉,但实际上真正的主角是宝玉,他用的杯子也应该比任何人的都珍贵。
妙玉拿给宝玉的杯子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
这个举动就意味深长了:一个出家人,本应六根清净,怎么会把自己常用的杯子拿给一个大男人用呢?这是什么意思?
无疑,这是一种情爱的暗示。
妙玉美丽聪颖,才华馥郁,进贾府的时候刚满18岁,这个年龄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妙玉虽然遁入了空门,但情缘来了,对于儿女私情出现情感涌动,也是非常自然的,而且在贾府的众多男人中能入她法眼的只有宝玉一人。书中前80回妙玉出场不多,但每一次出场几乎都有宝玉的参与,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作者描写得躲躲闪闪,隐隐约约。宝玉过生日,妙玉送来一个粉红色的拜帖,帖上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几个字。贺帖不是妙玉亲自送来的,而是让庙里的一个婆子偷偷交给了宝玉手下的一个丫环,这表现出妙玉的清高孤傲,同时也流露出对宝玉的尊敬、爱慕和向往。宝玉收到拜帖后,高兴的差一点跳起来,苦思冥想了一阵子,想给妙玉写一个回帖,但不知道怎样写。于是就去请教妙玉的学生岫烟。岫烟告诉他,说妙玉是一个“畸人”,信奉老庄哲学,尤其喜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诗,她自称是“槛外人”,如果写回帖,就用“槛内人”,便合了她的心意了。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回房后,立马写了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并亲自拿到栊翠庵从门缝里递了进去。
呵!这个帖子这么一来一回,像不像中学生之间传递的纸条?像不像有情人之间的鸿雁传书?只可惜一个“槛”隔断了僧俗两界,也隔开了她和他。
妙玉与宝玉的一次单独会面发生在书中第50回。时值隆冬,下了大雪,大观园众裙钗在芦雪庭争景联诗,远远地望见栊翠庵的梅花开得正艳,想取一枝回来插在瓶里以助诗兴。那让谁去取呢?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宝玉。因为大家素知妙玉的为人,去了怕遭闭门羹,只有宝玉与之情投意合,能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宝玉果然不负众望取回了梅花。取回的这枝梅花约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其间小枝分歧,如蟠螭,似僵蚓,花吐脂脂,香欺兰蕙。但宝玉取梅花的这个细节书中没有写,和妙玉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这梅花是宝玉亲手摘下还是妙玉以梅相赠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考证,红楼梦里的“梅”谐音“媒”,有姻缘之意,“取梅”就是“乞梅”,即以梅为媒,这冰雪中的梅花暗喻妙玉心性高洁。
妙玉的另一次出场是在第76回。中秋节,贾府一大家子聚集在凸碧堂赏月,又是饮酒赋诗,又是击鼓传花,还有悠扬的笛声助兴,场面非常热闹。午夜时分,众人散了,黛玉和湘云相邀去山下凹晶馆联诗。联着联着,突然间从山后转出一个人来,仔细一看,是妙玉。妙玉来干什么?为什么突然出现?很显然,她在偷听偷看,想与她心爱的宝玉再次相遇,只可惜宝玉没有来。
由此看来,妙玉对宝玉的爱是热切的,雅致的,也是罕见的,另类的;这种感情是一种复杂而又克制的暧昧关系;是精神层面的欣赏与隐秘的倾慕,但受其身份和性格的制约无法发展为世俗的爱情,最终成为悲剧性寄托。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神秘人物,身上有许多谜团。有可能作者在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想让她也介入宝、黛、钗三角恋爱的漩涡之中,或者做一个影子,或者当一个灯泡,使这个故事更为精彩。试想,如果宝玉结束了金玉良缘,也了却了木石前盟,与妙玉轰轰烈烈地爱一场,会是个什么结局?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曹公只写了前80回便泪尽而逝。当代著名文学家张爱玲曾说过,她平生有三大恨,其中一恨便是《红楼梦》没有写完,为后人留下了撼事。
我以前读《红楼梦》时,看到栊翠庵品茶这一章节,觉得非常精彩,曾写过一首打油诗,附录于下:
栊翠庵中修佛身,青灯之下想红尘。
成窑杯子污绣口,绿玉斗上添新痕。
慢煮清泉待新客,细品梅花见情心。
自言佛门清净地,何须槛外叩芳辰?
叹!叹!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妙玉的命运是悲惨的。在高鹗续本后40回中,她是被强盗用迷香闷住强掳了去,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脂砚斋批注妙玉最终“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暗示其晚年可能被卖到瓜州渡口的烟花之地,陷入风尘。这一结局与妙玉判词“终陷淖泥中”及曲词中“风尘肮脏违心愿”相呼应。
话又说回来。妙玉拿给宝玉的绿玉斗,宝玉用了吗?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他怕黛玉生气,所以没敢用。想想看,男女之间什么关系才能一个锅里吃饭,一个杯子喝茶,一个床上共眠呢?如果用了,杯子上会不会唇齿留香?会不会生出别的意念?其实,宝玉是多虑了,黛玉根本不会生气。因为她知道妙玉对宝玉的喜欢只是一种单相思,根本不可能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宝玉去栊翠庵取梅的时候,李纨命人好好跟着,冰天雪地中别出什么问题,黛玉忙拦着说:“不必了,有了人反不得了。”意思是给宝玉和妙玉一次单独相会的机会。
既然不敢用绿玉斗,总要找一个推却的理由。宝玉说,这个杯子是俗器,给我换一个吧。妙玉听后,厉声问道:“这是俗器?只怕你家里未必能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妙玉的这句话是对宝玉说绿玉斗是俗器回怼。
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盏
见宝玉不敢用绿玉斗,妙玉又拿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来,笑着问宝玉:“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高兴地说:“吃的了。”妙玉又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妙玉的这句话是又一次对宝玉的回怼和调侃。
栊翠庵的这场茶局还在继续着……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只有细品,方知味道。
2025年中秋节写于脂砚斋诗话
注:文中“(分瓜)瓟斝”其实是三个字,前两字按左右结构合成一字。这个字能查到,但打不出来。正确的读音为:ban pao 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