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赵志勇 ‖ 生命的勇气与尊严——重悟《长安的荔枝》

来源:本站    作者:赵志勇    时间:2025-10-14      分享到:


读长安的荔枝是几年前的事了。一个朋友说马伯庸的书挺好看,寄了一套给我。翻开太白金星有点烦,感觉俗不可耐,难以卒读。风起陇西更是充斥着网络小说的气息,实在看不下去。看到显微镜下的大明忽然来了兴趣,因为我一向喜欢研究明史,读完这本书,发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来解读。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件小事的细枝末节,这些细节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样子。长安的荔枝也是在这时候看完的,当时只是感觉还不错,并没有太多的感想。这次听老师从“人性、权力与选择”三大核心维度解读《长安的荔枝》,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奇闻轶事,而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关于抗争与选择的故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往往在绝境中,才能看到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坚守。“就算是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不仅是李善德的一句豪言壮语,也是他对个人精神的坚守,更是他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在明知不可为的命运面前,在无可奈何的绝境当中,人应当如何保持最后的尊严?
李善德所面对的,是一个由皇权与官僚体系构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一个由效率、数据和绩效编织的系统铁笼。其本质,都是个体在强大外部压力下的生存姿态问题。在普遍的效率至上、结果导向的认知下,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因此,人们会在越来越多的时候感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这种生存困境下,人性的选择,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尊重显得尤其可贵。

李善德身上那种“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的英雄主义,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勇,是动人的,也是稀缺的。人性的光辉,尊严的获取,也许正始于那份直面困境的勇气。当世界变得不可抵抗时,我们可以选择像李善德计算荔枝转运路线那样,用极致的专注做事来对抗世界的压迫,而不是直接去做鱼死网破的对抗。像李敖在演讲中说的那样,不能只有金刚怒目,也要有菩萨低眉。这绝非消极的退避,而是大无畏,大英勇,在不可能中开辟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也更为坚韧的积极抗争。

纵观历史,抗争是需要勇气的,无论在哪个时代,抗争都不是无代价的。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这种抗争一直存在,这也恰恰是人类勇气存在的证明。当个体面对社会的浪潮,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改变既定的现实,而在于选择以何种姿态面对现实,勇气在人类的这种选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与持续反抗,也正是生命最高的尊严。

抗争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这种智慧。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达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都是在承认客观限制的前提下,强调主体精神的不屈。特别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与李善德就算失败,也要知道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信念一脉相承。王阳明在龙场绝境悟得心外无物,也是在极端境遇中通过内在超越实现精神的突围。这与李善德在运送荔枝这一具体而艰辛的工作中寻求灵魂安放,何其相似?他们都是通过极致的用心,在不可能中开辟了可能的精神空间。

大数据时代,一切关系最终被量化为各种数据,我们更需要在工具理性之外重建价值理性。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微小的抵抗,恰如暗夜中执拗闪烁的星火,虽是微光,却是守护人性尊严的最后壁垒。最终,种种对过程价值的坚守汇集成人类精神的升华。当肉体的选择权被剥夺时,精神选择却永远属于自己。

如果把长安的荔枝和显微镜下的大明放到一起看,会给人更大的动容,总有一些有勇气的小人物在与命运做着惊心动魄的抗争,只是这样的人物还是太稀有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都该成为当代的李善德,拿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不奢求改变世界发展的方向,只求在具体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质感,在每一次选择中活出生命的尊严。这样我们的世界会更温暖更美好,而不是只有少部分人为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