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程海港 ‖ 从《长安的荔枝》看公与私

来源:本站    作者:程海港    时间:2025-10-14      分享到:



公与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不断地斗争,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其说是英雄与群体交相辉映的历史,不如说是公与私搏斗的历史。《长安的荔枝》从为满足“妃子笑”而展开的“生死时速”,更是淋沥尽至地诠释了公与私围绕着一枚小小的荔枝而展开的博弈。

“此事起于贵妃一句无心感叹”,当“感叹”变为“敕牒”的一刹那,“私欲”成为“公意”,从而在众多官员和民众小人物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算计”和“计算”。演义出血泪横飞,代价巨大的荔枝运输之闹剧。

第一幕,敕牒算计,一个因算学优而致仕的九品小吏李善德精于算物,却不善于算人,被上司和同僚算计,接下了注定要失败被杀的“荔接使”差使,绝望中,在好友杜甫和韩洄的点拨下,他决定拼死一搏,先威胁上司拿下三十两银子路费,回头便归还了自己的房贷。原来他刚刚在长安赎回了对亡妻有纪念意义的老房子,幻想和女儿不再过漂泊日子的美好憧憬,却被摧命符“荔枝使”一职击得粉碎时,老实巴交一直尽力公务的小吏也自私了一回,挪用了出差费还私人的房贷。是什么将古代优秀公务员将公费转为私钱的呢?

第二幕,岭南地方官的算计,胡商苏谅和荔枝农阿童的计算都在算学天赋李善德荔枝使的计算下,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运送荔枝的血泪试验。从地方官赵辛民差点以假传圣旨罪将其拿下,到勉强为其开通行证,在经费为零的情况下,准备看他笑话时,胡商苏谅与其达成购买通行证交易,最终在胡商的财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运送荔枝实验,于不可能中,开辟了可行的鲜荔枝运输方案。在生死压力下,在同僚们看来食古不化的李善德也知道了变通,将为公而持的“通行证”换取了胡商的金钱,虽然用于公务,也是一种私下交易,在当时也是杀头的重罪。地方官在得知其“荔枝使”真实身份,且得到右相杨国忠支持时,选择无视,并在其要求下,又开出几份通行证,事情败露后,不但未追究李善德,反而将胡人羁拿问罪,借机吞其财物。一切都是出于私的算计,在”私算”的锋芒下,我们不难理解李善德为完成“公务”而采取私策。

第三幕,功成之后的算计,李善德带着无数血泪及家破人亡的极限测试后而选出的运输方案,赢得了右相杨国忠的支持,一块“国忠”银牌,获得了近乎无限的资源的调动权,然而在京城几经周折,仍未获得相应的公务经费,在高人点拨下,终于以地方财政被抽空、沿途百姓被盘剥殆尽、驿站小吏逃亡自杀、胡商苏谅目的落空反目、恩人阿童荔枝园被毁的情况下,两箱珍贵的鲜荔枝才博得贵妃一笑。然而右相杨国忠展现出虚伪和贪天之功。使圆满完成“公务”的李善德面对“巨私”的威压,愤怒在“公意”的良知下终于爆发,当面痛斥其祸国殃民!

因直言获罪,李善德私卖通行证罪行暴露,在“私欲”精明的算计下,万万不可以此治其罪,最后以“侵吞公费三十两银子”全家流放岭南,倒是成全了李善德回到阿童荔枝园过宁静生活的私愿。而“私欲”完胜方杨国忠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不久,但丧命在“渔阳鼙鼓动地来”中,贵妃也在马嵬坡下为私欲买单,结束了自己的奢华生命。

“公意”的胜利,往往表现为另一个私的强起,“安史之乱”的主角完成使命后,也迅速走向败亡。大唐帝国由一家之私,为万民之公,又为万民之敌,大唐王朝的兴衰,一路伴随着公意和私欲的对比和较量。

从《长安的荔技》可以看出,公与私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又是诡异辩证的,于此消彼长间,演绎着王朝的轮回,马克思主义经典认为,资本主义会为自己培养“掘墓人”,私有制胜利的极致便是公有制的孕育和发展。当中国伟人在天安门前高呼“人民万岁”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便重新定义了公与私,把两者的庄严关系绘在了五星红旗上,刻在了英烈纪念碑上,写在了权威的宪法里。对任何人而言,既是客观的威严,又是主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