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刘巨成 ‖ 春天乎?秋天乎?——参加第三届鲁地文艺交流会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5-10-16      分享到:


春天,陪夫人去买手机,卖手机的姑娘面带笑容,给我们介绍了几部新款,还兴奋地讲,现在买特别合适,一部机子国补500元。

哇!补贴的这个力度真不小,全国要卖出多少,光手机这一项国家就要补贴多少钱呢!正在我感慨之际,旁边一位也在选手机的中年男子不以为然:“500算啥,我买了一辆车,补贴了2万多呢。”还说有的新能源车补贴的更多。他介绍讲,补贴的项目有好几个,比如免征购置税,报废旧车辆购新车有补贴,置换有补贴,首次购车有专属补贴,每一项都是几千甚至上万的。听他这么一讲,我都有了换车的冲动——作为消费者真幸福,可谓春风荡漾。

时间来到秋天,10月7日,中秋节的第二天,亚龙书城万达店内众文友齐聚一堂。闫茂坦、赵宁、邓凤霞、蔡月萍四位嘉宾,分享各自与文学结缘、为伴的心路历程,深情的讲述对文学的感悟与体会。真情真意。

李木生、孙继泉、刘利民三位文化名家、文化前辈,以独特的视角给予精彩点评,既有对文友们的点拨指导,也有情深意切的关照和鼓励。几十人因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会场内亦是春意融融。

然而在筹备这次交流会的过程中,也包括文学社组织其他活动,总会遇到经费的问题,总感觉捉襟见肘,民间文学团体没有资金来源,做事全凭大家的一腔热情,即便偶尔冒出一两个想法,也因缺少资金而作罢,让人感受到深秋的一股寒凉。其实也不仅仅是民间文学团体,即便是有正规编制的报刊、杂志、传统媒体,也都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读者流失,市场萎缩,发行量与广告收入锐减,又缺乏新的有效的盈利模式,让它们困境重重,举步维艰。以纸质书籍为主要营业对象的书店,日子也越来越难。原先遍布大街小巷的书店越来越少了,活下来的也是靠卖教辅苟延残喘。那日,我想买一张报纸,跑了半个城市都没有找到。曾经的报刊亭虽然还立在路边,但里面摆的是奶水、食品、饮料,都不再卖报纸杂志了。传统媒体和书店都在凄凉的冷风中瑟瑟发抖。文学不是商品,很难变现,但文学要生存,传统媒体要生存。

亚龙书城的崔总热心文化事业,每年都组织几十场文学交流活动。以此为契机,书店与报社、作协、学校、民间文学团体,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打造了多个平台,为文学爱好者撑起一片天空,让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育人化人的作用。孙继泉先生讲,文学是艺术之母,文学是根,其他艺术门类是枝和叶……这个世界上能改变自己的事物有三样,一样是酒,还有一样是爱情,第三样就是文学。酒改变人是一天的事情,爱情也不过是一个阶段,几个月或一年半载,而文学对人的改变是长久的,伴随终生的。

没有文学,一个人的思想是苍白的,一个民族的思想也是贫乏的。文学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要,提升了精神生活的品质,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衣服、粮食、房子、车子、手机,同样也离不开文学艺术,否则生活就缺少色彩,没了滋味。

出行需要汽车,沟通需要手机,生活需要冰箱、彩电、洗衣机……于是人们去买。国家给了补贴自然高兴,或许给不给补贴,并不是决定买与不买的关键因素。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讲,对生活有感,对人生有悟,对世界有爱,读了书,又读了生活,有感而发,发而为文,完全是出于情感的需要,出于热爱,有没有额外的“补贴”也不是决定因素。在当下文学遇冷的时节,文友们能聚在一起,近距离接触,心与心交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脉传承,离不开文化工作者摇旗呐喊,冲锋引领,也离不开大批文学爱好者跟随前行,学之,习之,践之。聚大众之力,出一本作品选,组织一次作品交流会,也是为文化事业出了一份力。正如王海青老师所言,平台虽小,却愿以微光点亮微光……我们彼此成全,让鲁地文艺成为齐鲁大地上一盏不灭的文学明灯。

刘利民先生讲:“我们都应心怀虔诚与恭敬,感恩天地,感戴岁月,赠我们以衣食,也赐我们以平安,赠我们以健康,也赐我们一颗向善的心灵。”这颗纯粹、虔诚之心,恭敬之心,是维持热情的柴薪。同时他还讲,在文友的眼里,在作家的心目中,四季是分明的,也是混沌的,春天是短暂的,也又是恒久的;在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中常常是岁月不老,在创作者的心中常常是四季如春。

这几日,阴雨绵绵,不见秋日的暖阳。但文学的春天,因爱永驻,跨越时空,跨越年龄,跨越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