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九月 ‖ 第三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随感

来源:本站    作者:九 月    时间:2025-10-16      分享到:

每个人都是柴米油盐的生活者,是喜怒哀乐的体验者;但许多人并不是生活体验的记录者和感悟者;只有少数人才是社会生活的思想者和判断者,是生命过程的觉悟者和欣赏者。

这少数人当中,肯定有那些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的鲁地文艺人。无论职业和经历,不分性别和年龄。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他们是一群不愿麻木、不甘平庸的人;他们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第三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策划组织者到主持者、主讲者、点评者甚至包括所有参加者,共同沉浸在三个小时的精神交流中、思想碰撞中、情感共鸣中......

“以笔为犁,深耕生活的沃土,挖掘时代的深意;以心为灯,照亮彼此的前路,温暖更多的心灵”。“以敏锐的视角观察生活,以深情的笔触书写时代”。孙本广副主席和宋延坤副总编对文友们既是褒奖,也是激励和鞭策。

“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让写作照亮人生”,王海青主编发出的倡议清晰明快,意义深远。“文艺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微光,而是能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扎根的花”,“我们一直走在从纸页到人心的路上”。被喻为“济宁精神灯塔”的亚龙书城的创始人崔亚龙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融化在生动形象的描绘里。

四位主讲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生命感悟交流了自己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经验与体会。每个人的分享都是一个精彩的、让听众深受启发和教育的演讲。闫茂坦回顾了自己求学、从军、创业与写作的过往历程,他由衷地感慨: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文学的成长需要经历、体验与环境。让生命在生活中成长、成长再成长!作为一名迟到五十多年的文学爱好者,曾经是医生的赵宁分享了感悟生命、真诚为文、多读书、勤思考、即刻写、谨出文的个人感受,发出了“读书一生,有幸三生”的深情感慨。邓凤霞则紧密联系个人的成长之路,倾诉了个人成长与文艺的不解情缘。她衷心地感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三个“贵人”,是他们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生命充满温暖。同样是当了奶奶才拿起笔创作的蔡月萍,向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写作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写作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的和生命的积极状态;写作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使内心豁达。四位分享者让人们产生了强烈地共识:因为喜欢,所以追求;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这是文艺人的心路,也是文艺人的特征。

一个真正有学养、有修养、有教养的人总是真诚而谦逊的。

作为著作等身、享誉齐鲁、名扬海内外的著名作家,李木生先生没有过多地点评四位文学新人的作品,而是深入浅出地交流了自己创作中的不足与失误。他从自己七十年代把全部的创作热情投入到讴歌那个狂热的时代,告诫文学新人在下笔前一定要对所表达的主题有一个清晰清醒的认识;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学养不足强调广泛阅读弥补先天不足的必要性;他谆谆告诫在创作中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复杂人性而努力避免线条式展示的弊病;他建议在创作中学习借鉴国画的“留白”手法,有所收敛,有所自抑,让作品饶有余韵,含蓄隽永,令人回味遐想。

没有哪个作家在创作的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激励新人,孙继泉先生特意带来了1982年《山东青年》、《新疆青年》的退稿信,并赠送给闫茂坦,鼓励新人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信心和勇气。他强调阅读名家名著名篇对于初创者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了对某一类题材某一类创作风格的写作要求。他以酒、爱情与文学作比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只要有一双慧眼,定能看透生活的本质,积累人生的智慧”。

刘利民先生仍然以他一以贯之地幽默风格,用诙谐的语言轻松地点评了四位新人的作品,令人如沐春风,轻松惬意。他说,“此生能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足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此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不麻木,不纠结,不愚蠢,不糊涂,那就不枉此生。他阐述了文学是人学、文以载道的内在逻辑;他说,文学作品的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自然成为文学评论的哲学依据、文化标准和理论尺度。

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尽量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做真善美的发现者、记录者和塑造者,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共同关注的话题,渡过一段身心愉悦的时光,这大概就是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说做念想,从心出发;养身养心,利己利人”。望云书院的院旨院义,其实也可以作为文艺创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