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 | 济宁“吕家宅院”的传说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明一 | 济宁“吕家宅院”的传说

来源:本站    作者:明一    时间:2023-12-02      分享到:


640.jpg

在济宁市城区的文昌阁街,有一处古香古朴的建筑——吕家宅院,据说,这处大宅院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邸,宅院的主人姓吕,是明朝时代的大官,他地位显赫,官运亨通,家族兴旺,富甲一方,显赫一时。到清朝末期已经日过中天,开始衰败,至民国时期,可以说是日暮穷途了,人口越来越少,大院荒草丛生,安静肃穆,有些冷清,空房也越来越多,于是“狐仙”乘虚而入…… 

有一天,主人突然听到院内有脚步声,并有人大声喧哗,出门观看,却不见人影,于是心中发怵,赶紧回房,紧闭房门,不敢出来……事隔不久,有一天的傍晚时分,主人仿佛看到有人在院中行走,便上前打招呼,走到行人跟前时,突然看见来人长袍衣下有半截狐尾露着,吓得赶紧跑回房中,不敢出来,之后惶惶不可终日。后来的日子里,院子里又发生了好多令主人费解的事情,有时主人做好的饭菜,转眼功夫就不见踪影,连盛饭的锅碗瓢盆都不见了;有时主人明明在房中睡觉,一觉醒来却躺在院中的草地上……从此主人被吓得六神无主,神不守舍,再也不敢在家中居住了。于是,主人就在外面租房而住,张贴告示售房;同时,宅院闹狐鬼的传闻也在城区慢慢传开,以至于无人敢来购买此宅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家宅院”闹狐鬼的传闻遍布全城,越传越奇。传说宅院中的那棵大槐树,是狐仙变的,长得枝繁叶茂,很有灵气。据说,谁家有生病和不顺的事情等情况,只要在大槐树上挂一块红布条,然后再给大槐树烧香、磕头、许愿,就会有求必应。于是,谁家的老人孩子有病啊、做生意不顺啊、孩子学习不好等情况的,就前往院中的大槐树前烧香、磕头、许愿,一般都能如愿,得到满意的结果。故此,大槐树上的红布条也越缠越多,白天到宅院许愿的人也与日俱增、宛如闹市,但售房的事却无人问津。

后来,“吕家宅院”被一姓张的大户购买,价格特别便宜。据说,张家购买此宅院时举办了一场大型的“祭仙”仪式。首先请“狐仙”上坐,摆上香烛、供品,张家主人行大礼,并许愿:“承办天道,普渡众生”。“狐仙”应允。

在两天后的一个傍晚,有邻居看到一群衣着打扮不同寻常的人,大都穿着红色衣服,衣摆下面还露着狐尾,他们打着灯笼,举着火把,熙熙攘攘,扶老携幼,车拉肩扛,带着行李、家具,走出大门,各奔西东,好似大户人家搬家一样,非常热闹。有大胆的人上前询问,“狐仙”告之,顺应天意而搬迁之……

 第二天,众人去院落观看时,大槐树上的红色布条不知去向……从此,吕家宅院也就成了张家的院落,据说,该院落除了张家家人居住外,还用来办“道”。

在济宁当地,“吕家宅院”的传说很多,比如,在民间流传着“狐仙撵走吕氏”、“活佛与狐仙对话”、“ 狐仙搬家”、“ 红带不见踪影”等。由于这些传说的神奇,“吕家宅院”的神秘性也越来越令人好奇,济宁周边拜佛信道的人也多了起来。

据传,由于当时张家办“道”规模越来越大,地处济宁外堂子街的“崇华堂”只有两进四合院,实在太小了,不够用,而且又在郊外,离城区较远,交通也不方便。于是,张家于1940年购买了“吕家宅院”,命名为“崇华堂”,用来继续扩大道务。当时,全国各地来此信“道”的人很多,每天进进出出,宅院一时热闹非凡。听年长的老人们讲,那个时候,张家在济南、天津、北京等地的道务活动比济宁发展的还要好,人员还要多。

 还有人讲,当初的“吕家宅院”分东西两院,房间共有近二百多间。目前现存的是西院,东院在清末战乱以及日军侵华战争时被战火损毁。张家购买的院落是西院,然后把院落整修一新开始使用。第一进院作为“施诊处”,也就是“医院”,用来给世人看病,设有挂号处、诊疗室、药房、卫生间等;第二进院作为乾道客房,也就是男信徒居住的地方;第三进院以佛堂为主,进行道务活动;第四进院是家人居住和坤道客房,坤道客房是女信徒居住的地方;最后一进院为后花园,主要供佛堂四季用花及众人休闲之用。

现在我们看到的“吕家宅院”只有两进院了,是修复好的院落。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张家也呆不下去了,于1944年全家离开济宁搬至天津居住,继续发展道务……

济宁解放以后,由于张家发展的道务被国家取缔,“吕家宅院”成了中共济宁市委驻地。1968年市委迁移新址,“吕家宅院”被设为市委机关招待所,后来改为市中区机关招待所,到现在又成为济宁市任城区机关招待所,“吕家宅院”的面貌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旧貌换新颜。

随着岁月的流失,现如今,“吕家宅院”由原来四进四出的院落,近二百多间房屋,到现在只剩下二进院落,四五十间房屋,成为济宁市区里为数不多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走在文昌阁繁华依旧的小道上,看着这座不大不小的古朴院落,仿佛又回到那段沧桑的岁月……然而,时光不待岁月老,睹物缅怀思故人。往事的坎坷已不复存在,唯独留下来的是古式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无论时光逝去多少年,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就像流淌在这块土地上的运河水,储存在一代又一代济宁人的记忆里,生生不息,绵延千古。
2017年5月4日初稿编发,于2019年7月4日修改并重新编发,2023年12月2日星期六午时 于济宁 明一阁 再次修改并编发)

640 (2).jpg

【台湾林先生(左三)一行3人于2017年10月18日来“吕家宅院”参观,明一(右一)参加,手机拍照:娄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