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乾 | 雷州有幸闻龙吟
记得十年前,我主持编辑一份民间文艺刊物,某天忽见邮箱里有一份龙鸣教授的投稿,内容是关于清代著名廉吏雷州人陈瑸的鲜见事迹。我当时颇感意外——龙教授是岭南师范学院引进教授,他致力开掘陈瑸清廉精神宝库及雷阳文化,令人耳目一新,好评如潮;来稿中他却附了一句话,肯定及赞许我们刊物的品质,并希望其来稿能“有幸忝列其中”,有惴惴不安之意、谦谦君子之风,全然没有大咖的居高临下,令我们一群年轻编辑倍受感动和鼓舞。后来因缘际会,我与龙教授终于见面了,他是一位相貌俊朗、双眸有神、身材高大的山东汉子,健谈、爽快。我们一见如故,几杯白酒碰热的脸颊帮助我们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话题。从此,龙教授与我不时互通文坛信息,分享文趣。
十月的阳光沾着洋田稻香味,衿持地洒在落成不久的雷州西湖绿道上。一对素未谋面的文友,两个双鬓如霜的退休老人——龙教授和老童生结缘文学,满含微笑和欣慰,紧紧握手于雷州西湖的盈盈秋水之畔——以文会友,惺惺相惜,自古佳话。
此前,本人主持的文化公众号编发了几篇老童生的回忆文章:《鹰峰岭知道我的秘密》、《林间滴酒空垂泪——纪念我的母亲》、《我为鸭头歌且吟》等,纯朴无华的文字,干净利落的叙事,深沉真切的情愫,拨动了龙鸣教授的心弦。感慨老童生曲折身世之际,龙教授禁不住提笔著文《厚生之德与尚勤之功——我眼中的雷州人文》,为雷州作者的精彩文字点评,为“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文喝彩。文章发表后,龙鸣教授致又信于我,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认真读书、见解独到的老童生。于是,我觉得有必要促成这一段善缘。
一向低调,常以“见蛋即可,何必执意见生蛋母鸡”的心态而拒加热心读者微信的老童生,得悉这份意外之仪,对龙教授也油然产生了敬意,期望与龙教授见面。两地隔,彼此忙,经几番错肩之后,龙教授与老童生终于在金秋时节得尝所愿,相见于雷州西湖之畔。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我们一行三人漫步在绿道,倾谈着,微风正好,不时有白鸟凌空滑翔而过,停栖沼泽水草之间,婀娜弄姿。“没想到雷州还有这样一片临湖好景,变化大啊!”龙教授惊诧之余,随即打开手机地图认真地查看位置与范围,“面积不小呀,几可与杭州西湖媲美了”。
生于斯长于斯的忘年交老童生,以浸淫东西方文哲理论为乐事,一向耿介持重,憎爱分明。此刻,他似乎感到不可辜负这夕阳浸润之下的良辰美景,抑制不住喜悦而嘴角上扬,主动提出让我用手机帮他与来自孔子故乡的龙鸣教授拍了一张合照——退休的他原本极少照相。两位老人手挽着手,脸容泛着慈善的光芒,睿智的目光仿佛能穿透过去和未来,仿佛是几世之前的朋友印证轮回而此刻再度重逢。
我们边聊边走,漫步到一座拱桥前,龙教授停下脚步,放眼远眺湖西岸的鳞次栉比、有点凌乱且立面颜色单调的楼群说:“可以在楼群临湖立面做出不同风格彩绘,主题与湖畔和健康有关,活泼轻松为主,能改变景区的后天不足。”老童生和我都不禁为这创意叫好。
作为曾经“感动学生的十大优秀教师”的引进人才,龙鸣先生素以研播雷州文化为己任,以“清廉卓绝”的陈瑸风骨为师范。他埋首古藉,条分缕析,字里行间寻踪觅迹,以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业精于勤,遍访学人;芒鞋踏破,注重实地考证;几年间,龙教授耽于著书立说,讲学育人,于地方报刊发表陈瑸生平事迹200多篇;出版专著《清初儒臣陈瑸在台湾》和《千古一清端》;倡议设立雷阳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为半岛文化研究开枝散叶亲夯根基,湛雷学界、台湾同人都为之击节叫好!
随着廉政文化理念的传播和深入建设,龙教授的不懈笔耕、建言献策与一批有意开辟雷州廉政文化景点项目,加快开发利用清代历史名臣陈瑸文化遗产的热心人士的想法不谋而合。由此,各类项目赢得省、市、县各级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实施:陈清端家祠得到修复;陈瑸故居大规模修缮为历史名人景点“清端园”对外开放……近十来年,陈瑸故里一年一个样,年年都变样。在清端园落成后,陈瑸纪念馆不久亦竣工迎客,省内外、港澳台政商学民慕名而至,感怀先贤风范。于是,昔日平静的村庄游人如织,南风徐徐,风气日佳。
民心所向处,欣然续华章。在“清端园”二期建设中,龙教授再度协助布展陈瑸纪念馆的家风陈列馆,编撰展览资料,忙得不亦乐乎。去年雷州市政府投入五千万元扩建从陈瑸故里通往县城的高级公路“清端大道”,毗邻环半岛高速公路,一下子拉近了洋田村庄与繁华世界的距离;村容村貌在近年乡村振兴工程所实施的“人居环境整治”中得到提升,俨然成为都市临海依田的“农家花园”;成功步入国家廉政建设示范基地的陈瑸故里南田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8月,龙教授凯歌再奏,历十数年呕心沥血,与唐有伯教授合力编成的《陈瑸全集》进入岭南文库,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铸成陈瑸研究的坚固基石。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新年的脚步悄然而至,元旦的阳光洒在脸上,我一个人坐在雷州西湖畔石凳上,晒太阳,心里暖烘烘的,有一种难言的惬意——这里是去年底经城市扩容提质后改造过的公园,游人不多,安静清幽。
近日忽然又收到龙鸣教授微信发来的文章,是他夫人鲁老师的近作《细读<雷州十贤堂记>》,文辞老练达意,考究严丝合缝,透露出严谨的学人风格。鲁老师勘别厘清了碑文的历史年份,还历史以真面目。几天前,龙教授委托我发给他文天祥撰雷州十贤堂记石碑照片,原来却是这番用途。这十贤堂古迹就在我身边不足百米处,关门闭户,正待重新修葺。前段时间龙教授陪同北京著名学者王开岭过来参观,原想顺便观摩那块碑文,却因改造工程而不得进入,龙教授遂带客人到陈瑸故里南田村参观,大获赞赏。我扭转了一下身体,换个角度避过直射的阳光,莞尔一笑,微信回了教授一句话:妇随夫唱,锦上添花。
龙教授的夫人鲁老师,耳濡目染,对雷州文化也自有登堂入室之感。她曾在报刊发表推介雷州民间野菜饭“蛤蒌饭”的“小作”,为熟悉和融入雷州日常生活而沾沾自喜,自称算得上“半个雷州媳妇”。教授发来小文分享时,我不禁一笑,复他:“您知道雷州话谐音不?蛤蒌蛤蒌,就是“和合到老”之意啊!愿你们恩恩爱爱,和合到老!”
我说:“半岛历史文化是一座宝库,值得你们学者夫妇好好挖掘。”
“对!”龙教授深以为然,旋即秒发来一则建议书——原来,刚好在十天前龙教授致信兰校长,提议说,岭南师范学院既为古雷阳书院传灯者,应以雷阳书院文化为基石建设校园,内外双修,使新老校区都充满雷阳古典精神。龙教授的心愿是:
首先在学校景观中体现雷阳精神,用雷阳精神整合学校现有景观;增补相关文化符号。例如,塑造陈瑸、陈昌齐、陈乔森、蔡宠、李晋熙、吴应铨、梁成久等雷阳先贤的胸像;校内街道与楼房以雷阳先贤的名字命名,此为外修。
其次是深入对雷阳文化的挖掘和对雷阳精神的提炼。如设立校内课题,鼓励各界挖掘雷阳文化;聘请有专长有成果的人才,共同创建雷阳书院陈列馆,以接续雷阳精神,真正的传承光大这份文化遗产,此即内修。
这些有温度有态度有风度的文字,充满着对雷阳文化的热爱与责任,随冬季的暖阳穿过厚厚的衣服钻进我的心窝,暖烘烘的。多么好的建议,这是赤子之心,这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和珍惜,这是播种在半岛的雷州缘,遇土生根,沾水发芽——我轻呼一口气,站起来,向前走去,施展着双臂,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龙教授夫妇仿佛拄着一支共同的文化拐杖,在广袤的雷州大地上,相互搀扶着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以笔为器,探微发幽,追古索今,一条墨亮的文化小径在他们身后慢慢成形、拓展……
我们有责任续好这份善缘!因为:雷州有幸闻龙吟。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 上一篇:上一篇:贺文键|湘江堤下的格桑花
- 下一篇:下一篇:张安然 | 乡土乡村乡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