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刘东丽 | 《论语》里的孔子之一 

来源:本站    作者:刘东丽    时间:2024-01-11      分享到:


上一期就知道这次读书会要讲《论语》,而且是刘利民老师主讲。说起刘利民老师,我在上一期鲁地文艺研讨会上见过,刘利民老师的光头和幽默风趣的谈吐让人印象深刻。他讲话幽默风趣却又直捣黄龙,想着他讲论语应该活泼幽默,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后来又读过他两篇随手拈来的文章,别是一番享受。 

果然开场气氛就有松有驰,讲到了他在曲阜的学校——曲阜师范学院。他说:孔庙的墙外就是他的学校,夜深人静时经常能听见孔庙树上的鸟鸣,那种声音一直萦绕在脑海,直到今天还很清晰。想着当年的孔子在此生活了14年,就有可能在他们学校的土地上留下过孔子的脚印,能想这些刘利民老师一定有着文化人浪漫的情怀,心中充满感怀的美好情愫。时光穿梭,这片土地又成了一所育师的摇篮,应是宿命使然,这所教出无数老师的学校又何尝不是一座现代的杏坛呢?归根结底,孔子本身最确切的身份就是老师,而这所师范院校里就有无数的名师,名师又出高徒,这就有了孔门的十哲,七十二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正是贴合了孔子最初的思想,打破阶级壁垒,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让人保持良好的德行,并能理智的分辨是非,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在那个“学在官府”的时代,孔子开创私学教学,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践行是孔子所着重强调的,从论语的问答上就能看出。孔子的教学是不拘于形式,提倡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思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养成。《论语.学而篇》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这就是说只要做到吃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而不是面上一套背里一套的人德行高多了。就像很多的乡民平素尊老爱幼,与友诚信,朴实无欺,他虽不读论语,但却践行论语里的操守,你可以说他没知识而不能说他没文化,刘利民老师说:修德就是为学。 

但在现实的学习中,人们把学习总是和功利绑在一起。读书是为了博更好的一个前程成了很多人的目的,好像不做官,读书就没了意义。不是说不让功利,而是功利教育是底线,读书是为了唤醒生命的感知,能够有反观现实的能力更好的安放自心,能够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待身边的事物,不会为一些浮夸的皮毛而争论不休了,只会和孔子一样微微一笑:然也,然也,惶惶如丧家之犬! 

孔子修身的思想,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见《卫灵公篇.第三十二》)”,君子所求的是天下大道,天下百姓的安危与幸福,至于职位这些都是过程与工具,所以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广阔胸怀。 

众所周知《论语》是众弟子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孔子的教学在游历中,在田间,在树林,不断的思辨,在实践中践行为学的人须要保持的操守,其核心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无论天下的世道、环境如何变化,不要对学问道德失去信心。另外就是不要受外界的诱惑刺激影响,坚持正确的道路,“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我喜欢李木生老师《孔子本色》里面的一段话 :只有锻造起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与胆量,去完美自己、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儒”。他无需忠于哪一个君主、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组织,他只忠于自己坚守的真理、自己追求的“道”;他可以失去官位、财产、安宁,甚至生命,但是却须臾不能失去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追求与言论的自由。 

在昨天读书会上再次引发了我对《论语》的思考,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思想深邃而博大,他的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读书会上,我们通过刘利民老师的讲解,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感受他的智慧和魅力。

刘东丽,笔名雪荷。济宁人,行走山水间,一生追慕三毛的浪漫和真诚,喜欢鲁迅刻画人性到骨子里,还有路遥的踏实刻苦,心中有大众悲苦的情怀。喜欢在山野里行走,在自然万物中观天地观自我,在文字中沉静灵魂,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