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井明新 | 最美夕阳 ——夕阳·骆驼·蒙古包

来源:本站    作者:井明新    时间:2024-01-23      分享到:


朋友多次要我们去看看大草原,也真是盛情难却啊,儿子也发狠话说:“你们不用现在不想去,到时候真的老了,恐怕你们想去,人家也不想要你们去了。”小孙子也想“保护”我们,我们也想让小孙子体验一下外出旅行的乐趣与艰辛,也让他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我和老伴便带着小孙子,踏上了奔赴内蒙古大草原的征程,并很快吃上了在异乡的第一顿饭。    

在内蒙古大草原期间,最值得回味的,是我们第一次在蒙古包里用餐,感觉很新鲜。从外面看,这个蒙古包高高大大的,足有几十平方米的面积。据说建这样的蒙古包,得花很多的钱。从里边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漂亮。独具内蒙特色的各种图案把里面装饰的漂漂亮亮,连地板砖看上去也那么独具特色。成套的古典式家具,各种小摆设恰到好处的点缀其中。老伴赶紧用相机多拍了几张。令人惊㤉的是蒙式大菜的前菜、主菜、甜点均十分的考究,就像电影里看到的贵族用餐一样。朋友告诉我们,他刚来内蒙时,未等主菜上来,早就吃了个大半饱,提醒我们慢慢来。各种做法的牛羊肉,如风干牛排、手抓牛羊肉及各种奶酪是必不可少的。按当地的说法,每顿不吃点肉,不能算是吃饭。品尝着丰盛的蒙式大餐,让我们想起了在家乡的一家餐厅,味道却大不相同。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期间会出现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妇女当场献歌,表示祝福和欢迎。她们即唱流行歌曲也唱蒙古歌曲,清脆的歌声,洒满了整个蒙古包。一天的活动很紧张,大家却亳无倦意,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内蒙大草原宁静而祥和的夜晚。再稍晚一些时间,院子里的篝火被点燃了,噼里啪啪的响着,人们围绕着篝火跳起了各种舞蹈。我们围坐在篝火前,脸被烤得烫烫的。我拿出照相机,找个合适位置,拍下了夜幕下人们玩篝火的情景。

一天晚饭后,我们和小孙子一块在草地上散步。太阳快要落下去即将黑天的时候,看着西边的云彩像被人一层层撕开的棉花糖一样糊在天边,小孙子冒出了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唐诗,随后又将李商隐的诗作完整地背诵出来。小小年纪的孩子,是活学活用还是触景生情?我们听了都深深被震撼。老伴说你把这个写下来,我也正有此意。这,也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文字的共鸣。我浅浅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几分钟之后,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随后的每一天黄昏,我们都要到门口找寻那散发着柔和的金光,平静地向我们照射过来的夕阳。小孙子虽然学过几首唐诗,有的也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阅读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郎诵时的气氛,早已经影响了他并净化了心灵。由此可见,读书的妙处就在于:虽然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不得不说一下大漠人生活中离不开的"沙漠之舟"------骆驼。小孙子与它近距离接触并拍照留念。骆驼是具有12生肖属相的吉祥之物,即它的眼睛像鼠,蹄子像牛,耳朵同虎,嘴唇同兔,额头似龙,勃颈似蛇,肚子如马,头部如羊,胸脯似鸡,胯如狗胯,还有一身猴毛和猪的臀部与尾巴。假如和一位牧驼人攀谈起来,他会一口气给你讲很多有关骆驼寻路丶与狼博斗,救回主人的故事,生动感人,颇具传奇色彩。同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一一蒙古包,也必须有所了解。

在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曾经多次进蒙古包里吃饭。特别是在乡下牧区,当那些淳朴善良的当地人,向我们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时,我们都会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在选场扎包方面,蒙古人很重视自然条件,崇拜并依托自然条件,这就是蒙古族俗语所讲的"前有照(充足的阳光和辽阔的草滩),后有靠(阳坡或高地)。既没照,也无靠,也应有抱(河流或小溪)。蒙古包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丶毡子和皮条就能做成,它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了最低点。修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不像窑洞那样给大地留下长久凹陷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建筑,被坏后垃圾成堆,一片狼籍。从某种角度讲,蒙古包应该属于世界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     

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后,过不久你就会看到那里仍然是绿草如茵,生态恢复的速度之快就像神话里描述的一样。在游牧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方面,充满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传统。

 

201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