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亚 | 那年,那岁月
癸卯岁末,甲辰将至。微山的今冬终没被雪花遗忘。
年关即临,玉龙天降,给将要到来的龙年营造了些许浪漫的氛围。
站在温暖洁净的室内凭窗凝视欣赏着外面纷扬飘洒的雪花时,目光渐渐游离起来,思绪将我拉回到了以前的那些岁月里。
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房舍,分布是零散的。因为取土盖房的原因,导致村落里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浅的土坑,印证了什么是满目疮痍。这些土坑的唯一好处就是暑天暴雨过后,土坑里积聚下来的雨水是孩子们嬉戏消暑的天堂。最讨厌的是冬天被厚厚积雪覆盖住的泥坑,要是不加小心滑落进去,没有他人的助力想独自爬出来真比登天都难。
不足百户的村庄里,家族的群居以从事的手艺各异分居成了几大块。我们村子里有铁匠门,绳匠门,染匠门、木匠门等。
我爷爷是名镟匠,按类别应划归到木匠行当。
具体就是一个自制高大的长方形木架子(大约有米半高,两米多长。)一头安装可来回旋转的圆形木槽(类似现在的刨床)。用根绳子在木槽后端缠绕后,分系在木架下方的两根长条木棍上,这两根长木棍,系着绳的一端是垂悬着的,另一头卡在木架中间的横梁上,都是可以活动的,上下踩踏木棍带动绳索就可以对木槽起到传动作用了。
爷爷躬身坐在木架中间的横担上,用脚踩动两根木棍带动木槽旋转,手握镟刀(镟刀有平口斜口还有半圆形的,下什么料就用什么刀具。)为让镟刀稳定便于给所要镟的木件定型,通常在平台上,手腕的下方置有一块缠着布条的垫木。开镟前,首先往木槽中心用锤子敲楔入锯好的一截木棍,固定好了后手脚协同,在踩踏转动中把木棍镟成或粗或细的把件,最后再用锥子打出直孔,这样方便铁匠们在刀把、勺子把、铲子把及铁笊篱把上安装。
我特别痴迷爷爷镟木件的过程。一截粗陋的木头在吱吱呀呀三转两转中,在他手里像变戏法似的转眼变成了光滑小巧的手柄,的确很神奇。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观看过程确实解压。
除此之外爷爷还会镟些木质儿童玩具,比如哗啦棒槌、拨浪鼓、手推小鸟等。特别是推着走的小鸟玩具,小鸟的翅膀用细铁丝一高一低连在两边的木轱辘上,推动轱辘带动着翅膀一张一翕好似展翅飞翔,又巧妙嵌入了能敲鼓点的机关,煞是惹人喜爱。用洋红洋绿调和成的颜料在玩具上描涂成大红大绿相间的条纹非常吸睛。虽然较显粗糙,但在乡下孩童的眼里绝对是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 镟木头会产生许多下脚料——木刨花(镟下来的木屑很薄,一段段且呈卷曲状,好似堆叠的花瓣一样,俗称之为刨花。)
印象中,那时的冬天下雪天特频繁。尤其是到年关时节,大雪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很快就覆盖住了田野,覆盖了茅屋草舍,掩盖住了道路坑塘,让人难以辨别方向和路径位置,自然也使出门的人跌跌撞撞,出了不少洋相。 部分融化的雪水在寒冷的气温下,在屋檐下方滴挂成短长不一、粗细不等的冰溜溜。用长杆子敲打下来落到雪地里根本不用担心它会摔断,捡起来放到嘴里嚼上一嚼,冰冰凉嘎嘣脆。
奶奶端出一个土盆放置在屋中央,在盆里堆起刨花烧火取暖。外面白雪皑皑,寒风呼啸,屋内烟雾缭绕,燃烧的火光映红满堂。尽管烟雾呛得我们咳嗽又流泪,兄弟姐妹们还是很开心地聚在烤火盆周围,边烤火边听奶奶讲故事。直到如今回想起那画面来心里依然觉得是那那么地亲切,那么地温暖,那么地幸福与满足。
家住滕县鲍沟,退伍回乡的表叔来奶奶家看亲。只见他骑着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几包用油纸封装、中央还用一小红纸条作衬,用纸经绳捆扎的油炸果品,后车座上捆绑着一个柳条箢子,里面装着有六个小红点的白面馒头、面鱼及红枣馍馍。
表叔进门后先把沾在翻毛皮鞋上的雪噗嗤噗嗤跺掉,把火车头棉绒帽脱下来使劲拍打,然后脱掉军绿棉大衣坐将下来,接过奶奶用瓷碗倒的热气腾腾的红糖水,咕噜咕噜一通喝下后待身体暖和起来才道起寒暄、啦起呱来…… 我留意到他的火车头棉绒帽耳两边各有一个气孔,就很好奇地问表叔这个窟窿眼是干嘛用的?他说把帽耳子放下来捂住耳朵时,别人讲话好听见啊!我恍然大悟,心里挺佩服设计帽子的想得真周全。我对表叔的这身装扮心里崇拜极了。表叔在部队里干过,肯定摸过枪打过枪,那该是何等威武过瘾啊。那个年代的军人是稀缺的,不是谁想当兵就能去当的。出身、成分、个人表现、家庭背景、政治审查等等,哪一项都是一座大山。有一道给挡住了,当兵的愿望也就随之破灭了。 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条件普遍是窘迫且贫穷的,物资供应极其乏缺。买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年代。比如当时流行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副食票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走亲访友用的馒头油炸果子等都是轻易舍不得吃的。这就导致礼品走东家串西家,次数多了天数长了,馒头开裂炸了皮,封装油炸食品的包装纸把油浸吸得透透的散发着幽暗的光。隔着纸就能闻到油果子的馨香。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对循环探亲的礼品没有谁笑话谁,没有谁去责怪谁,因为大家的日子都很艰难。依规矩,对看亲访友的礼品是要照半回的。留下来的就聚攒到一起,不足的部分自己再买些添补齐凑足数量,再拿去走下一家亲戚。
非常滑稽的是,因为对礼品太过眼熟,有的礼品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份缘分。
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分别取开包裹着的麻酥、花生蘸、羊角蜜等零食分发给我们时绝对是最最幸福的时刻,心里的馋虫也早已蠢蠢欲动。父亲给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发上一毛两毛崭新的纸币作为压岁钱。我们小心翼翼的接过来揣到贴身的衣兜里,心里美滋滋的,感觉自己很阔,也是有钱人了。
接下来便是除夕守岁。那时虽没有电视,但兄弟姊妹们精神头十足,围坐在火炉旁边,吃着花生嗑着瓜子听大姐讲“年”的传说和各种禁忌。讲“年”是个极其凶猛的怪兽,一到年三十晚上它就会降临人间作恶。因为它既怕红又怕响,所以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春联放响炮仗驱赶“年”,又在门口放截拦门棍,这样就可以把“年”拒之门外了。还有在年初三之前不能扫地,那样会把财运扫走。初五清扫时,要从外往里扫,那是聚财。子夜以后不能再往外泼水,要备个桶存起来,天亮以后才能倒掉。一大早去给长辈拜年要说给您拜年了等吉利话,不能直白地说给您磕头了。这些规矩既是约束也是学习做人做事的过程,没有大道理的说教,经过口口相传,都隐藏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行为中,静水流深般浸入到人的心里面难以磨灭。
子夜时分,家家户户上供放鞭炮,此时将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们一些男孩子听到谁家的火鞭响就往谁家跑,去捡拾没有炸响的药蔫炮仗揣进兜里。第二天把收集来的这些蔫炮仗掰成两截,中间留出空隙,把两截有火药的炮仗对齐,点燃其中的一截,哧出的火苗引燃另半截炮仗,后燃的炮仗给无头苍蝇似的在地上打转转。引得我们乐享其中,沉醉其中。废物利用,就地取材,随时随地,乡下的孩子们总是能变着法子玩出许多花样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时窗外不断升腾起的焰火在高空次第绽放,很快将我飘游的思绪从遐想中拽了回来。
细思当下,各种物资应有尽有,人们的衣食住行档次不断优化提升,休闲娱乐项目多姿多彩,跟往昔的艰苦岁月判若云泥。文中所述只是时代另一视角的缩影,视觉所限,词不达意,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从此文窥斑见豹,明晓一二吧。 前行不忘来时路。我们应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世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只有这样才不负已,不负人,不负责任,不负社会。
知足常乐,愿你我笑口常开,乐享生活。如此,便是安好。
- 上一篇:上一篇:谭伟平|冬季来看栖湖影
- 下一篇:下一篇:赵智勇 | 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