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恢 | 山阴秀才吴楚材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於恢 | 山阴秀才吴楚材

来源:本站    作者:於恢    时间:2024-03-11      分享到:


顺治八年八月八日,秋雨连绵,满空都是异样的气氛。浙江山阴本是人文阜盛之地,然而历经兵荒天灾之后,这里已呈现出衰败的景象。虽然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各种草木也郁郁葱葱,但是满街的饿殍却使人触目惊心。

 这时一个青年书生撑着雨伞匆匆地走过,只见他面色忧郁,内心好像埋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酸楚。这个青年书生名叫吴楚材,是山阴城内有名的才子。只是吴楚材科场坎坷,所以为了谋食,吴楚材不得不去族叔吴兴祚门下去做幕僚,并兼带着给族叔的子弟们教习功课。虽然清王朝入主中原已有八年,但南方的郑氏依然遥奉大明正朔。此时族叔吴兴祚奉命来镇守,虽是一方的封疆大员,但公余喜爱弄笔,诸如《宋元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著作,也堪称一代大手笔。

楚材此行是为了参加省城的乡试,明天就是头场,三天之后再参加第二场,再三天之后就是第三场。楚材自小体弱多病,十六岁时因足疾而闲居在家,平日以授课为业。为了教授弟子,楚材从经、史、子、集中选注了一些好文章作为范本,以此来提升弟子的文章素养。族叔吴兴祚对楚材选注的文章大加赞赏,于是将家中的藏书全部供给楚材查阅。楚材心中自然很是感激,故而遵奉叔命前来应考。

 虽然楚材与族叔也可以算是文章知己,只是楚材心中矛盾重重。多病的体质使楚材看淡了富贵荣华,况且如此江山沦于夷狄,楚材实在是无心做官。别的考生一门心思地要步入仕途,而楚材应考却不过是虚应故事,只是这番心事也很难向族叔诉说。楚材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考场。进了场,楚材提笔便写,自然又是七篇锦绣文字。离开考场之后,天已放晴。楚材望着雨后的蓝天,不禁心旷神怡烦虑尽除。三天之后就是第二场了,楚材再一次走在去考场的路上,可是突然看见前面有很多兵卒聚集。楚材停住脚步,又看见了巡街的兵卒,只听他们说道:“郑成功又来骚扰内地了,本次的考试延迟,走了走了……”楚材心中微微一动,也说不出是喜是忧,只好返回族叔的官署。

来到族叔的官署,只听吴兴祚说道:“如今郑寇侵扰边地,朝廷已经下令禁海,片帆不准入海。只是沿海的百姓靠海为生,这一次恐怕又要激起民变了。”楚材说道:“朝廷强令百姓内迁,又没有任何抚恤,百姓为何不去造反?上一次郑家军来,很多百姓纷纷响应,这难道不是天命在彼的征兆吗?” 吴兴祚不禁喝道:“禁声!”随即又缓缓地说道:“现在多事之秋,你我做臣民的,出言须要谨慎。”楚材听后唯唯,然后就借故退出去了。

 楚材闷闷不已,随手拿起一篇文章翻阅,只见上面写着:“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这是太仓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的句子。楚材看到这里,不禁决然而起。是啊,编伍之民尚且能“激昂大义”,为何“读书君子”却是助纣为虐?——我不要在这里寄食,我是大明的百姓,纵然不能光复旧邦,也不能在此盘桓!第二天,仆人向吴兴祚递上一封书信,并说:“吴楚材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封书信,请大人查看。”吴兴祚拆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八股二百年,余毒今未休。既为名利具,又作钓金钩。能催少年老,销磨尽白头。君看宦海士,不啻笼中囚。” 吴兴祚看罢,沉吟道:“此诗画尽我辈嘴脸,真乃字字匕首。然楚材离去,似不止此……” 此时的吴楚材正行走在山阴道上,耳边的鸟啼与目中的花影,使楚材暂时忘却了多日来的烦闷。只是以后再往哪里去呢?楚材思索着。突然,他看见山道上的樵夫正倚靠着柴担休憩,不禁眼前一亮:古来多少高人志士隐于渔樵,以俟天下清平,终于名留青史,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以我之才,何愁不能扬声于竹帛,垂名于后世?

 从此,吴楚材专心致志地以授课为生,终身不入名利之场。据说《古文观止》这部书就是吴楚材和侄儿吴调侯一起为学生编选的课本,但却奇迹般地成为了整个清代学习古文的最佳选本。一直到现在,要想学好中国文章,《古文观止》都是一部不得不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