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张克龙 | 三夏时节麦收忙

来源:本站    作者:张克龙    时间:2024-04-12      分享到:


时间过得真快,春去夏来,转眼已进五月,小麦已扬花抽穗,水稻也已播种育秧,再过二十多天,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

夏收夏种历来就是倍受人们的重视,老家人是以小麦作为主食,所以老年人总说,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以前机械化未普及的时候,你无论到哪里去打工,都要在麦收前返回家乡,帮助家人又收又种。现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收种进度大大提高,但是外出的人们有的还是要回到家乡来帮忙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青人大都迈出家门,融入到各个城市打工就业,农忙时返回家乡帮着父母家人收种,虽然粮食收入不高,但在老百姓心中还是格外重视。

我的家乡位于丰县东北部复新河畔,以小麦、水稻轮作为主,秋后收完水稻,种好小麦,人们就要外出打工,家中剩下的大多是上年纪的老人和小孩,他们除了照顾孩子上学外,还要给麦田打药、施肥等田间管理,所以家中留守老人也十分辛苦,但由于他们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春种秋收,对土地、庄稼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农村种田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青人大都以打工为主,所以说农村中六、七十多岁的老人种田不足为奇,只有到了不能上地干活的那一天才能够真正退下来。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麦收季节,那真是热火朝天,争分夺秒加班干,没有大型机械化,全凭人工干。芒种过后,不论天气多热,气温多高,全家老少齐弯腰,手拿镰刀割麦忙。一天下来,累的直不起腰来,汗湿衣衫就不值一提。那种艰辛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写照。

割麦要早起,头顶星月,身披晨雾,挥动镰刀,收获的是丰收,心中充满的是喜悦。

一家人割麦,总有一人前面领趟,后面的人你追我赶,如果遇到麦子倒伏了,那就更使人头痛,人家割一亩,你连半亩也割不了,所以说割麦就怕下雨,下雨小麦易倒伏,人们抓住好天,日夜加班干,虎口夺粮忙。

趁着晴天,捆麦、拉麦都是费工、费时、费力气的,以前是人用平板车去拉,在坎坷不平的麦田中用人拉平车,上面还得满载捆好的小麦,走一步,打一拱,不用力气那是拉不出地的,后来有了机动三轮车,人们就省了很多力气,进度也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的优越性显得更为重要。

运到场里,摊开晾晒,以前用牲口拉着碌磙碾麦,后来用拖拉机拉着来碾,再后来就有了脱粒机。人们就感受到了时代进步的优越性。第一代脱粒机是谷草不分离的,只能完成脱粒任务,所以人们还是要扬场的。

脱粒好的麦子要趁着好风扬场,去秕糠,存好粮。在扬场锨一上一下中,人们看到的是丰收的希望终成现实。

到了后来,脱粒机也有了改进,叫脱粒扬场机,粮、草、糠三分离,人们再也不用等风去扬场了。

近几年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先进,大型联合收割机进入农田,实现了收割、脱粒、麦秸粉碎同步完成,人们只要在路边地头等待接麦就行了,那种头顶日月背朝天,腰酸背疼汗湿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三夏大忙在即,虽然农村实现了收麦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旱稻轻型播种技术,但由于家中留守人员多为年老体弱,到了夏收季节还是需要外出打工人员回来帮忙的,所以说再过二十天,丰县老家又是回家收麦的大忙季节。

回家收麦啦,这是母亲的呼唤,是留守妻子的思念,更是留守孩子的梦中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