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龙 | 烤火
人无论身在何处,难忘家乡的父老乡亲,难忘家乡的一草一木和春夏秋冬。
最令我难忘的是家乡冬天烤火的情景,在刺骨的寒冷中不仅带给人们的是火热的温暖和浓浓的乡情,而且让人铭记于心,不能忘怀。
我的老家在江苏北部,这里四季分明,春季绿草如茵,夏来荷花争艳,金秋鱼米飘香,冬季麦苗青青。
到了寒冬腊月,特别是一场大雪过后,真是一个冷。
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立在枝头,北风呼啸,路人稀少,头要戴帽,身要加棉,走路都得跺着脚。心想能烤个火该多好啊。
冬天的农村,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吃过早饭找个避风的南墙跟一蹲就是一溜,说说笑笑,东家长西家短的拉个不停,邻居大爷拿来烧水壶,盛上水放在三块半头砖上,填上早已准备好的木头棒子,用豆秸引着火,不大一会,那壶水就呼呼地冒着热汽,有的还拉笛呐。
老年人围在炉旁,伸着满是老茧的手烤着,冒着呼呼的热气也不怕烫。烤火拉呱是老年人在寒冬中最幸福的事了。
到了傍晚,早早烧好汤,大人小孩喝饱后到村中的路上跑上一会,叫消化消化食。
你不经意间总会看到路边烤火的情景。村上妇女冬天没有农活干,就用自家收的稻草编织纺绳,路边剩下的稻草叶子成了烤火的好材料,孩子们的小脸被火苗烤得通红通红。
过去冬天的农村,家里没有空调,取暖主要靠煤球炉,家里烧个煤炉子既能取暖还能做饭。
做好饭,在炉火周围放上一圈自家地里收的落花生,等到烤得发黄时,小孩子总是想吃,大人们常会说:“乖,别慌,晾一会吃更香。”
烤红芋是大人小孩都喜爱吃的,用一个不用的铁锅放上木棒树枝,或者豆秸点着先烤火,等烤完火后剩下的炭火,也不会让它浪费,在红芋堆里找到细长光溜的红芋。埋在余炭中,这样烤的红芋既好熟又好吃。
烤红芋要隔一会翻动一次,不然会皮焦骨头生。有经验的大人总会说,用手捏捏,捏动就熟了。有时候烤着烤着没底火了,如果凉了,再用火烤也不会好吃了,老年人会说,没烤熟,气死了。
看来万物都有生命,做每件事都要一气呵成,不能半途而废。
围着煤球炉一边烤火,一边喝着红芋稀饭,在农村最常见,喝碗稀饭暖在心里,烤着炉火暖在身上,一家人团团圆圆,有说有笑,是所有人所向往的桃源生活。
到了年前年后,打工的,上学的,在外工作的都回家过年,顿时热闹起来。
大年初一,早早起来,吃过水饺,拜罢年,大人领着小孩街上逛逛。
街道上总会有人把火生起来,围的人越来越多,多年的腐朽树根在火的攻势下冒着红光,把自已最后的余热都贡献出来。
那通红的火苗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预示着又迎来一个火红的岁月。
农村人烤火,不仅是取暖,更是一种乡情,多日不聚的四邻在火的召唤下聚在一起,谈笑风声,拉家常,聊新闻,天南地北,无所不及。
外出的乡亲把工作地方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留守的乡亲把一年来家乡发生的事拉上一拉,既沟通了信息,又加深了感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太阳能、空调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劈柴烤火取暖正在淡出历史舞台。
但过去围着烤火谈天说地的场景,和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乡情,却成了我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故乡冬天烤火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念。
- 上一篇:上一篇:张克龙 | 折菜
- 下一篇:下一篇:张克龙 | 农家小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