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居 | 沉睡的荷莲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马德居 | 沉睡的荷莲

来源:本站    作者:马德居    时间:2024-04-16      分享到:

今年清明节前我与老伴回乡祭祖,踱步十里大洼欣赏田园风光。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吮吸着麦苗散发的阵阵清香,自然心高气爽、惬意非常。每天步行三华里来到大洼深处,这里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渠,正式名称叫“秦蒋沟”。说是“秦蒋沟”,实际上是从郓城县黄泥冈镇孙垓村的地域延伸而来的。到了旱季,流经郓城县东几十个村庄的老赵王河水,就会从孙垓村东边的引流渠一直向南,流入“秦蒋沟”。老赵王河里的各种鱼儿,顺水来到“秦蒋沟”里。直到现在,一些钓者依然端坐沟旁,垂钓休闲。还有一些人用撒网逮捕,鱼盛时也会捕捞十斤八斤。傍晚,村里的大嗽叭往往会听到卖鱼的吆喝声。以前,我村为方便去黄泥冈镇,在“秦蒋沟”上建了一座用墓碑垒起来的“石桥”。去年县政府水利部门重新规划水系工程,拆掉“石桥”,建起了标准化的水泥桥。站在新建的水泥桥上,可以看到去年建桥时挖土机挖出来的黑土。一年前,我出于好奇,用木棍挑动黑土,看一看这些黑泥中的秘密。因为六十多年前在我村南大洼打机井时,从七、八米的深层挖出来的泥土里,竟然有许许多多的莲蓬子、化石猴、蜗牛壳、贝壳。当时我和小伙伴们年龄小,只知道玩耍,根本不知道这地下为什么沉睡着只有在河里才能看到的东西。这次建桥用挖土机挖地基,泥土里仍然呈现出在六十多年前看到的荷莲子、贝壳。这些沉睡在六七米深的地下千余年的莲子、贝壳,再一次重见天日了。这些莲子、贝壳为什么沉睡在六七米深的地下?引起了我的暇思与猜想。我遥望远方,思绪渐渐地集中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那渎济水上……


在我国中原地区的版图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象四条巨龙,头东尾西游向大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济源,也就是愚公挖山的地方。济水三上三下,穿黄河而不浊,被先人们称为“神水”。由于历史的变迁,济水被黄河改道而淤塞。唐初曾疏浚开通,不久即再次干涸,神密的济水,在华夏大地上刻上了“济源”“济宁”、“济南”、“济阳”,便沉睡于大地之下,一直未曾苏醒!古籍中记载着“四渎”,现在只有“三条龙”了。


有人说上了年纪的人怀古,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我站在被挖掘机挖出来的黑泥巴侧旁,看着一粒粒沉睡了千年的荷莲子,拾起一个又一个坚硬的小贝壳,逐渐想起,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是一片湖泊,有可能是一条河流,也可能在若干年是八百里梁山泊的一部分!好在借用现代文明成果,查阅百度,果然有了答案。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消失了千年之久的“济水”流经地。现将典籍记载照录于下:


“菏泽东岸有汉乘氏县,济水出绍西菏泽分二流。一流东南为菏水(古文献菏水由此始)”,一水东北流为济水,过钜野县龙堌镇古遗址东,又东流于田桥镇西境汇入钜野泽。济水于今郓城县黄堆集乡北境出钜野泽,东北流过大老人东,嘉祥县黄垓镇西(春秋遗址),又北流过梁山县拳铺乡蔡林村西。济水再北流,过梁山东三里,大(小)安山东,今东平湖西,又东流过腊山之东,又北流入今黄河至济南小清河,东入渤海,此古济水之道。”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黄堆集(今为黄泥冈镇)、大老人、黄垓镇,均距我村八华里。这三个村镇成品字形由南向北,我村南的这个小桥,正处于品字的中间,素有“炮响惊三镇,一桥连四乡”之称。古济水从黄堆集向北流,正好穿越我村南的大洼。这样看来,我站立的地方,在一千多年前,竟然是令文人雅士赞不绝口的古济水!被挖掘机挖出来的这些荷莲子、蜗牛壳、贝壳等,在地下沉睡了少说也有千年之久了。


济水,作为四渎之一从未被人遗忘。究其原因,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关联。自古以来,人民渴望公平正义,追求官清府廉。而济水三上三下,入黄河而不浊,正是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清高自律的高贵形态。隐埋在地下千余年的荷莲,出污泥而不染,沉地下而无冤,同样代表了一种风范!


伟大的母亲河,把厚重的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无偿地带进了祖国的东部。把一片汪洋的巨野大泽和八百里梁山泊,演变成了养育中华儿女休养生息的绿洲。七八米深的黄土,造就了鲁西南千里沃塬。就在六百二十年前(永乐二年,1404年),我的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到我这辈,已二十二世矣。站在这里,我似乎看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听到当年先人离别时的悲伤哀叹。黄土淤塞了济水,掩埋了荷花,却造就了适宜人们休养生息的大平原。造物主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工,令我们赞叹、令我们神往、令我们敬畏。


凝视着这些深藏地下千余年的荷莲子,我真的希望它们能够再回到水里。我拣了几粒投到“秦蒋沟”里,唯愿这些莲子展示它的清纯、高洁之美!重新焕发千年后的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