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平 | 宁静以致远,孤独以精进——荐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散文集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郑作平 | 宁静以致远,孤独以精进——荐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散文集

来源:本站    作者:郑作平    时间:2024-04-16      分享到:


梭罗的《瓦尔登湖》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意与宁静,让无数茫然焦虑的心灵获得了滋养,深刻影响着万千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同样影响着我们。

19世纪中叶是美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当人们都还在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商业繁荣而兴奋的时候,一批先知先觉的人较早认识到,环境压力的问题已经悄然而至。于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在担任了几年中学校长之后,28岁时从所有生活的羁绊中抽身而出,来到林木森森、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用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开荒种粮,回归原始而简朴的生活。

《瓦尔登湖》就是那一段林中“蜜月”的所见所悟:“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同时也可衡量他自身天性的深度。湖边的树是这眼睛边上的睫毛,而四周树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则是悬在眼睛上的眉毛。”据说,不少读过或读懂了梭罗的人,忙里偷闲,从波士顿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瓦尔登湖,不是为了寻觅野趣,而是给自己以难得的机会来冥想生命。

再回到梭罗的文字中去:“我们的人生被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耗费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简单,简单,再简单!”在他的木屋里只有一个桌子、一张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在这里曾生活了两年。他以一种近乎苦行者的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很少。梭罗非常崇敬他的师长、美国著名诗人爱默生。爱默生启迪他成为最早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由此看,《瓦尔登湖》这本书就是他后来的一个实践。

边阅读《瓦尔登湖》边反观内心,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实在是人类自设的陷阱,永远无法自拔,而梭罗才是真实地生活在当下。他用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完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实验:顺应自然本性,确认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需要和值得去做的。

这让我想起作家阿来的感慨:“在浮华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本书,让我们来重新认知它,重新打量它,最终慢慢进入它。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书好是好,就是太枯燥了,所以读不下去。其实它并不枯燥,它有非常丰满的观察,非常生动准确的细节。不是它枯燥,是我们急躁,我们自己的心不能像梭罗坐在一棵巨大的树下面使自己安静下来。审美需要人有安静的心情。”

梭罗将瓦尔登湖称为“神之一滴”,在纯美的环境里奉行伊甸园中简朴的生活,蕴涵着与天地万物合一的神圣。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隐秘的梦,寄托着世界对梭罗的回应。那就让我们走进《瓦尔登湖》,去聆听梭罗想向世人传达“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