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辉 | 平一座城,遥一场梦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冯春辉 | 平一座城,遥一场梦

来源:本站    作者:冯春辉    时间:2024-04-21      分享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一提到山西,从地理上我们首先想到太行山、汾河,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舌尖上的美味--山西刀削面,当地特色老陈醋、汾酒,更有历史上的走西口、晋商。而我最初记忆是小时候在奶奶家收到叔叔从山西太原寄来的信件,更忘不了冬日里奶奶推着小木车带我们到邮局去取叔叔从太原寄的包裹“围巾、小手套。”还记得大年初一早上叔叔风尘仆仆从太原赶火车到济宁,到家后他很自豪地将一张他在山西铁道文工团指挥几百人大合唱的照片挂在墙上,又很骄傲地从行李包里拿出一个山西音乐家协会证书,似乎在捧着他儿时的音乐梦,又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终于实现了年轻时最美的理想,最使我难忘的是过年吃水饺时叔叔总爱让我们品尝山西老陈醋,并激情澎湃地讲一些山西的风土人情、美食美味,聊到尽兴时他用浑厚的男中音唱起:“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了黄河二十里。”在我幼小心灵中山西离我们非常遥远、高大且又无比亲切。直到90年代初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一处处深宅大院所震感,去年又看了他拍的《满江红》,我仿佛看到当年宋霭龄眼中的晋商大院:“只见占地几十亩的深宅大院,果然气度不凡,巨石砌墙,粗木为梁,院子一进一进,简直如同迷宫一般。”山西的古老、质朴与厚重激起我要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飘满醋香的小巷,摸一摸千年的古城墙,寻一寻古老厚重的晋商文化。

五千年华夏文明地上看山西,来之前我翻阅一些关于山西的书籍,作家余秋雨《抱愧山西》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很想看看这个当年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当年山西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商人真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重利轻别离”吗?带上这些问题与憧憬,终于在大年初三我们出发了,前往晋中平遥,一个让人穿越千年的古城......


二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八百里太行绵延不绝。一路上,穿越无数个隧道,点点白雪、暗绿色的松树为大山披上了一件清新淡雅的外套,更像一幅幅写实风景油画,透过这幅画我脑海里时而出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移山、时而看到晋商正奋力穿越大山奔赴在“走西口”的路上......

看见了、看见了,我很激动,一座古老的城墙耸立在眼前,几分沧桑、几分真实,风骨依旧,吹着古城墙的风,慢慢揭开这座古城神秘的面纱。平遥古城又叫“龟城”,从地图上看像只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奉为“四灵”的麟、凤、龟、龙中获得了灵感,还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说法,寄托了人们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这儿有八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这些古建洗尽铅华,让我们依旧感受到它的厚重、质朴、踏实之美。

古城老街小巷里,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如梦如幻。穿梭于人群中,那些身着古装的晋城大小姐花姿招展,她们或迎面走来、或与你擦肩而过,正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我也兴奋地扮成晋商少奶奶飘飘然在老街上,时光仿佛穿越两千多年前,一个个老字号牌匾,各式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黑漆木制的大门,走马板上以蓝、青、金三色为主,绘出各种汉纹锦图案,有花鸟、瑞兽、山水、人物故事.....描绘出这座小城明清时期人们在这儿生活得如此安逸。

远处的市楼高高飞檐、雕梁画栋,黄蓝相间的琉璃瓦格在湛蓝的天空下愈发雄伟壮观,它是古城地标性建筑,更像一座灯塔照亮整个平遥古城,为这座千年古城平添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蕴。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我们仿佛置身一座大气恢宏、底蕴厚重的明清博物馆,我慢慢寻找,处处是惊喜,步步是故事,从清道光年开始,南大街上集中了平遥22家票号总部,可想当年这儿就是全国的金融汇兑中心。今天徜徉在这里,依旧寻觅到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遗迹,文庙、票号、当铺、杂货铺......无不诉说着这座古城的繁华与安宁。

品一下古城的醋香,慢吟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我在寻找那个答案已渐渐清晰。    

                              

三     

                  

山西商业的发达更体现了晋商的聪明才智,而晋商总是与票号连在一起。票号,是专营银两异地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而它又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那就是中国最早的创立银行的始祖--大名鼎鼎的票号日昇昌。

“日昇昌”这个名字从左向右是“日日升”,从右向左也是“日日升”寓意:“旭日东升,繁荣昌盛。”相比平遥古城数以百计的商家店铺中,日昇昌票号却格外平实,无奢华张扬之感。整个铺面都是清一色的黑漆:黑的匾额、黑的门框门扇,黑的门槛,门槛和柜台也比一般商家高出许多。三进式穿堂楼院,晋中民居与晋中商铺的完美结合,达到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外祖父”。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启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我好奇地买了两张票号留作纪念,穿越时空,这小小票号,在这儿竟能汇通天下。带着这分好奇我又来到日昇昌票号首任大掌柜---雷履泰办公处,少年家贫,遂入商贾,不惑之年被荐平遥“西裕号”,那儿一块牌匾:“路,不顾诚信,此失生意之道也。柜上之物,俱是东家之血本,不可过于奢华,虽是人物,而实损己。货物多寡,必知若干,其日用之需,皆有账目。程途勿论远近,尤官慎之。所有路费,不可过于奢费,此乃明心修身之道也。” 我们领悟到晋商办事严谨,注重节俭,修身之道。在日昇昌票号过厅南向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丽日凝辉”匾额,檐廊立柱上一副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 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就是这小小票号开通了颜料业、绸布业、烟草业、盐业等许多商号,让经济迅速活起来。 

繁荣的经济,滋生出许多钱庄,听说有一个钱庄那里的黄金拉都拉不完,填都填不满。带着这份好奇我们来到平遥古城最大的钱庄院落--创立于咸丰六年的协同庆票号。

这儿前后共有五进院落,每个院落功能有别,院子下面有平遥最大的地下金库,据说一开始人们都很好奇,为什么从来只见有人拿着金银走进协同庆,却很少见有人拿着金银走出来,直到后来金库被打开后才发现这儿有一条秘密通道,纵横交错,非常复杂,可见当时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强。

最吸引我的是平遥的镇城之宝:明朝刘伯温把朱元璋赠予的神龙宝柱放在城中央的龙脉之上,建在整个“龟城”平遥古城的正中心,取意江山根基永固,财运官运亨通之意,摸摸这根神龙宝柱,沾沾财气,龙纹装饰,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之魂,再一次蕴涵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多地感悟到票号文化与钱庄文化,在掌柜的吆喝声中我拿着纸票来到地下金库领了一个金元宝---“黄金50两”,寓意着五福,手捧金元宝,在古色古香的院子里,看着眼前大石刻聚宝盆,想当年,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车马,驮载着金钱,来到这里,唤醒了一批批精明的山西商人,凭借票号与钱庄两种金融模式,打通了中国南北经济命脉,我要寻找在答案已明朗起来。


四  

 

晋商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走进平遥第一大院--马家大院,这是清咸丰年间平遥一代儒商巨贾马中选的家。

一座宅院,一段传奇,走进晋商大院,就像翻开了一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的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元宝和一个大缸,寓意聚财,大缸里盛满水,救火用,可见当时人们消防意识很强。天井是长方形的,仰望高高翘起的飞檐,非常灵动,恍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下雨天,则四水归堂,这种独具美感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建筑采光面,也便于排水,不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儒家思想吗?走进马家大院,它共有3个大院6个小院,借用3、6、9的吉祥之意,它有八个门代表八方来财,有24个小门寓意24节气,整个结构也是一个“马”字布局,代表着马到成功。这一切正应了马家大院进门第一个牌匾,马中选的祖父亲题的“如意”,希望家里代代平安如意,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希望与祝福,更体现了马家人尊重长辈的良好家风。堂屋门口一副楹联:“有意椿萱绿璧均沾春雨润  何情粉黛红梅独傲腊花间”横批是“荫满春晖”。非常文艺且有内涵的小院,静静品味,它不像江南一些小院的总带着些小家碧玉的柔雅,而是非常明朗大气而不张扬。这里有马家教导子女读书的私塾,有马老太太训诫子孙的小屋,还有马家女儿出嫁的花儿房。

看着这些老屋,又仿佛置身于明清家居博物馆,老屋里飘散着淡淡檀木香,仔细观察里面的家具,紫檀木、黄花梨等做成,精雕细琢,特别喜欢那件红木蓝底玉雕衣柜,刻有仙鹤、佛手等吉祥图案,镶嵌着如意沟宝瓶,并用天然珍珠、翡翠、玉玛瑙石来装饰,价值连城。让我惊叹在这儿竟然这儿有一件刻有龙图案的紫檀木屏风,只有皇家才能用龙的图案,很好奇马家此物的由来?

原来当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至平遥时,向马中选借了5000万两白银,后来慈禧下圣旨,特批马家可以用龙的图案做装饰,也御赐了几件宫廷器物,为将这5000万款项一笔购销,竟然赏赐马家写有5个千万的圣旨:“千万要快乐  千万要健康  千万要平安  千万要惜福  千万要知足”。

是啊,马家人的“快乐、健康、平安、惜福、知足”体现在方方面面,你瞧,宅院里梁柱、窗扇、风门上雕刻图案栩栩如生,木、砖、石三雕艺术使整个宅院建筑大气与精巧相互渗透,让原本生硬的材料注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

瓦当上刻有祥禽瑞兽,外檐用蓝、绿、黄刻有祥云、帆船、荷花、宝葫芦......寓意:平安吉祥、一帆风顺、和和美美、和气生财,这些雕饰画面充盈,行为流水,如听仙乐,院里随处可见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还有文房四宝.....古朴典雅中蕴含几分书卷之气。

这些雕刻艺术细腻精湛,体现生活、传承道德情操、思想品格与民风民俗,一砖一瓦都揉进了晋商文化因素。印象最深的是两只喜鹊在牡丹花枝头,沐浴着春光,我不禁想起想起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院楼里一个“马”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旁边有家训:“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 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心,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这些家训为马家子孙后代做人、经商树立了坐标,在晋商文化的熏陶下,平遥人把族训家规和门风道德看成家族兴衰的根本,让这些思想理念融入建筑装饰,书写着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生活、情感。

正如作家余秋雨评价:“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那一刻他们不再是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眼前的晋商重新被定义,而我更寻觅到了晋商自强不息、诚信敬业的精神。耳边飘来一首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我仿佛看到多少晋商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他们背井离乡,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造就了那时的辉煌。

登上院楼放眼望去晋派建筑,气势恢宏,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作,从晋派建筑上,我们更多的看到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 。

“衙门口向南开,有钱无理难进来”,记得小时候奶奶带我们到西门大街菜店,路过一个衙门,在旁边一个小石头上吃个烤地瓜歇歇脚,而我对衙门最初的印象是门口两个大石狮子,今天我们来到坐落在古城中心“平遥县署”,始建于北魏,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首先看到的依然是门口两个大石狮子,非常威严。

大院正前方大堂上悬挂着“亲民堂”,而“民”字多了一点,意味着对老百姓好一点儿,不正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着民生?

这儿是县令理政训政和审理刑事案件办公之所,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廉明、公正。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又让我回到历史课本上学到的隋唐以来“三省六部制”,为皇帝执掌不同方面的统治职权,使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井井有条。随后来到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六百多年前的县署依旧心系百姓,正可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升---堂”远处传来县太爷升堂办案的威武声,我仿佛听到县太爷身着官服坐在堂前,依稀看到他身后的“明镜高悬”。



晚上我们观看了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血脉传奇。清朝末年,山西平遥一家票号在沙俄的分号遭到意外,王掌柜全家被害,只留下一个小儿子。为保住王家血脉,平遥城票号大东家赵某抵光家产,聘请镖局去沙俄救回王家小少爷,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又过了七年当人们欢天喜地迎接这些镖师凯旋而归,没想到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在途中遇难,只有王家小少爷平安归来。这使我想起我们在平遥同兴公镖局看到孔子周游列国图,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千年儒家思想依然在这儿传承着,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人格素质,指引一代代晋商奔赴成功的彼岸。

我们边看边跟随剧情发展变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场景中,独特的沙瓦剧场,我们是看客又是故事的亲历者,穿越到清末,跟着剧情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零距离感受文化、体验民俗,体味生活在一百五十年前的平遥人如何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以德治商,以义制利。在中国商业历史的舞台上,谱写着可歌可泣非同寻常的华美乐章。最后大合唱,舞台上人物扮演着每一位寻根者,他们来自海内外五湖四海,走过万里路怀揣着同样的乡愁,如今他们回来了齐声唱起:

桃花红杏花白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

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格呀呀呆。

一位帅气的演员小伙子走在我身边,让我看看他捧在手里的面粉,我轻轻抓起一把面,品一下三晋大地麦香的味道,眼睛湿润了,是的,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想起家乡那一碗面,就能满足味蕾深处的那一抹惦念。《又见平遥》使我对晋商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以一种强烈的、谦卑的精神,信仰着诚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厚重的晋商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内心深深地震撼。身临其境浸染一场关于仁义、血脉、传统和责任的故事,或许这些正是我们民族频经风雨而愈加坚韧的原因。

在这儿我再一次感受到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山西文物的巨大价值,今天“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与古建“活起来”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曾经看上去严肃沉闷的“国宝”,变得越来越有趣,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里游玩,在旅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厚植文化底蕴,以文载城,串起古韵今辉,山西风光会更加晋善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