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广良 | 照亮我生命的那束光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姬广良 | 照亮我生命的那束光

来源:本站    作者:姬广良    时间:2024-05-24      分享到:


要说和文字结缘,其实我从上小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那种对文字好奇而又崇拜的情结。由于当时村里的教学条件所限,儿时的我又太瘦弱,看上去要比同龄的孩子小些,所以耽误到十岁时我才得以迈入村里的小学。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写字和看小人书(俗称画本)。每当看到作业本上老师用红笔批注的“优秀”两个字时,我都会在心里偷偷高兴半天,也许这也是作为孩童的共性吧!

真正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我上到小学五年级时,从语文老师手中借到的《北京文学》。当时就被上面的内容深深吸引和打动。每当自己写的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诵读时,除了几分不太好意思之外,在心里还是有几分成就感的。上了初中以后,我接触的课外书显然要比小学时期丰富了许多,但是大多都是从同学那里借阅。《红高粱》《高山下的花环》《红楼梦》《儒林外史》《毛主席诗词》《画说唐诗宋词》等都是那时读的。我还从好友刘汉生那里借阅了不少的书。虽然有的读的只是囫囵吞枣,却也会留给内心几分喜悦之情。

后来我竞偷偷地仿写唐诗宋词,当然无非是无病呻吟罢了,但是对我后期的创作却是一种启蒙,纯粹是从内心里喜欢,感觉文字是生活中虽不言语却又是能引导我前行的伙伴,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得一个星期天在嘉祥一中就读的好友刘汉生带回来《麒麟文学社》油印的小报还有一本《天涯同命鸟》校办刊物,我拿到手是如饥似渴地读完的,何林的那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也是我在那个时期读到的。后来我没有考上嘉祥一中成为心中的遗憾,再后来联系好的纸坊三中我也没有去上,我辍学走向了社会,开始打工,为家庭分担压在父亲瘦弱肩头的重担。

虽然生活是很残酷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喜爱的文学。每当忙碌完后晚上我都要写上几行简短的文字作为日记,记录心中所思,所感或遭遇的事情。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在枣庄建国村的一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天傍晚下班后,队里的领班叫住我说来了一封我的电报。我拿到手后见有:“速带文稿,北京开会”。八个字(那时村里连电话也没有,有事就是写信或发电报)我一时竟也没弄明白啥意思,于是向队上请了假返回了家里。回家后我才理清头绪,电报是父亲让在家度暑假的好友刘汉生发给我的。因为前段时间我向北京方面投过一首散文诗《半个月亮》,得到著名诗人叶文福先生邀请去参加“当代文学创作年会”。因为没有单位为我报销会务费和差旅费,我想要放弃,我很清楚去北京来回七天的费用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后来好友汉生做通了父亲的思想工作,当然汉生也说服了我。当父亲把借来的七百块钱交给我时,我心里如打翻五味瓶一样五味杂陈,泪水在眼眶里涌动。我深知这笔钱对于我们家意味着什么!

七天的讲座中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富仁教授讲解文学创作的理论;著名小说家梁晓声讲小说创作心得;著名诗人唐晓渡、牛汉、张志民、邹荻帆、李瑛分享诗歌创作心得;享有“当代活屈原”之称的文怀沙老先生谈楚辞文化;《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韩作荣谈文学创作理论等等。我们不但集体游了八达岭长城、北京天安门。通过联谊会,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对于我的文学创作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提高。

    后来由于生活所迫我曾一度辍笔,但是文学却成了照亮我生命的那束光。她总会在我生活陷入至暗时刻让我看到希望,燃起心底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旅途,让我摆脱困厄。在沉寂的那些日子里,我虽然很少动笔写东西,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随着购买书籍的增多,到现在书房里几个简陋的书架上再也容纳不下了,以至于搞得一地鸡毛,常常遭到妻子的责怪。她知道我不愿让别人整理书籍,她也是怕帮倒忙,我又有同时读几本书的习惯,所以才会凌乱不堪的。我却把书房里的每一本书都当作宝贝。那怕是一页纸都不会轻易丢弃!

二0一八年七月,我在浙江舟山群岛的鱼山岛务工。大风天气的午后,我去海边散步,远远就可以听见波涛咆哮的声响,当我攀上岩石之后看到浩瀚的海面上有几只船在风浪里挣扎,海鸥鸣叫着掠过波峰浪谷不失时机地觅食。回到住地,我写下了诗歌《看海》。再后来在微信上看到诗月亮平台的看图写诗,一个人站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远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远处是搏风斗浪的船只和海鸥,辽阔无垠。这不就是那天站在海边的我吗?于是我把诗作修改后发给了平台编辑,后来想不到竟然得了个二等奖。

这首诗后来被王万祥老师看到,他老人家给了我鼓励和肯定,这一下子又激活了我创作的热情,自二0一九年到二0二0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差不多写了有三百多首诗。期间不幸的是我被检测出了痛风病,每当发病时大都是脚踝处肿痛的走不了路,病情稍微好转我就用文字疗伤,充实和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我在修文学的同时也喜欢上了书法和篆刻等传统文化,我把闲暇的时间都用在了这方面,不嗜烟酒的我竟嗜文字如命。当然由于条件限制,我只有靠资料自学,渐渐地我的努力也被各种组织所认可和接纳。我被嘉祥县书协、作协、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等组织吸收为会员,随着文化圈子的扩大,我的境界和修养等各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后来在微信上我又结识王庆新老师和倪进祥老师,我的诗词和楹联创作得到两位老师的指导后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诗歌创作方面得到《诗文化》创办人周德龙先生的帮助和指导。好友王敬方也对我在书法学习方面予以指导。感恩所有的遇见和陪伴我在生命中前行的良师益友们!

     这几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陆续被推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这恐怕在三年前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去年济宁市刚成立的诗词文化学会我又被县诗联学会的张伟会长推荐为理事,同时又得到蒙建华会长青睐被推荐为编辑部副主编。我深深知道自己一个地道的农民而且只有初中毕业的底子,文学这条路我走的是何等的艰难困苦啊!但是我坚信文字会汇聚成一束光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写下这些文字我只想让文友们走进我朴实的精神世界,也想和你分享我创作的快乐!毕竟本人才疏学浅不可能写出惊世赅俗之作,我却乐意做浩瀚文海中的一滴水或高山上的一粒微尘,向世界宣告我曾经来过!

我坚信文学的力量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她在潜移默化地完成着培根铸魂的使命,引领我们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走向繁荣富强的明天!


姬广良,一九七二年生于山东嘉祥。笔名齐鲁剑客、大漠雄风。吉善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聘任艺术家(副研究员,诗联书法类);济宁市诗词文化学会理事、会刊《鲁风圣韵》编辑部副主编;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嘉祥县作家协会会员;《诗文化》芸编社会员。

作品散见于《今古传奇》《速读》《楹联博览》《时代报告·奔流》《大渡河》《浣花》《鲁艺》《历山诗刊》《猛玛象诗刊》《中国家庭报》《辽源日报》《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等刊。

五首律诗获第四届“金声杯”全国诗歌大赛金奖,《嘉祥颂(新韵)》获“诗韵祥城”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