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柯 | 状元回乡赋《咏柳》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仲维柯 | 状元回乡赋《咏柳》

来源:本站    作者:仲维柯    时间:2024-05-27      分享到: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最先发芽的也许是堤岸上的垂柳。在家乡踏春归来,或许有一种想描述所见到景色冲动。唐朝大诗人贺知章也是这样,凭着这种感觉与冲动,写下了千古名诗《咏柳》。

贺知章,字季真,唐朝越州永兴人,永兴也就是今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青少年时期,贺知章便以善写诗文而闻名于乡里。唐武后证圣元年,贺知章获得乙未科状元(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后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又升职太常博士,后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朝廷的信任,自身的勤勉,让贺知章无论在哪一个职位上都分担了大量的公务,因而就没有时间回到家乡永兴去。可是,对家乡山水的思念,诗人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机会终于来了。天宝三载(此年,改“年”为“载”),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贺知章回乡休养一段时间。听说大诗人、礼部侍郎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们纷纷到驿站送行,那场面十分隆重。宛若飞出樊笼的鸟儿,贺知章轻舟简从,经南京、杭州,再顺萧绍官河望家乡萧山进发。时值二月早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望着这一江春水,贺知章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当地府县的大小官员们听说在京城做高官的贺知章奉召回归故里,忙早早到码头来候着;当地百姓,也知道了“状元公”、大诗人贺知章的到来,都争先恐后来到码头,想一睹大学问家的尊容。

远远就看到码头上人山人海,船一靠岸,欢迎的锣鼓便响雷般敲起。

在一番又一番的寒暄后,贺知章坐上了预先准备的花船。一声令下,船夫们忙摇橹顺着南门外的潘水河,慢慢向河堤外的贺家老宅划去。

河堤两岸栽满了垂柳,新发的娇嫩柳叶宛若镶嵌的碧玉,柔软柳条在春光里随风舞动,让人早早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看着这亲切而又熟悉的潘水河风景,吸吮着家乡江南早春的清新空气,诗人的内心有说不出的舒畅。是呀,伴君如伴虎,公务上哪怕有半点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紧绷神经的官场生活,实在太累了……

家乡呀,生我养我的地方!您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富有灵性,让我心驰神往!可惜呀,我贺知章公务在身不能长时间陪伴着你……

走上船头,诗人举目远望,两岸的垂柳宛若两扇巨大、无限延展的碧绿屏风,似乎将诗人引入更加优美的画卷里。

屏风继续延展。忽然,右边屏风猛地加宽,色调也似乎有了变化,诗人便叫停了花船。原来呀,右岸的不远处长着一棵体态庞大的垂柳。只见这棵大柳树,树身容得三人合抱,枝丫延伸到数丈开外,是潘水河畔一道很有名的风景。

在仆人的搀扶下,诗人上了岸,朝这一棵大柳树走来。

不知怎的,诗人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在潘水河码头看社戏的情景:为祈求五谷丰登,戏台上常常用各种彩色的纸装扮一番,——其中绿纸使用最多,乡间一双双巧手聚拢来,裁金剪玉,弄得戏台像是用碧玉装饰的;演员们的绿色服侍也较其他颜色多,什么绿丝绦,什么绿绒袍,简直是美不胜收。

大柳树越来越近了,儿时社戏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不是吗?这满树柳叶占据的空间不就是儿时的舞台吗?这千万条的柳枝不就是演员们的绿丝带吗?——可是,当年的那一双双巧手哪里去了?

思考间,一阵春风拂来,诗人瞬间醒悟:在这里呀!他们都躲藏在这十里春风里了!

诗人高呼“快拿纸笔”。仆人忙送上笔墨,随即摊开宣纸。

踩着家乡土地,看着家乡的古柳,诗人挥毫而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萧山县城南有一位私塾先生,他本是诗人同窗,听说了诗人作《咏柳》诗这件事,忙前去拜访贺知章,并最先求得了这首诗。

第二天,先生便给弟子们讲授了这首《咏柳》:

首句写树,像一位用碧玉打扮的亭亭玉立美人;二句写柳枝,像美人下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三句发问,这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末句作答,是二月的春风用她那灵巧的手指剪裁而出,给大地披上新装。语言既晓畅,又华美。咱们“状元公”的文采,当世无双,当世无双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