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柯 | 《咏鹅》诗出非天成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仲维柯 | 《咏鹅》诗出非天成

来源:本站    作者:仲维柯     时间:2024-05-27      分享到:


“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见鹅浮春水,遂作《咏鹅》。一千多年来,《咏鹅》广为流传,直至今日铁板钉在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七岁留下千古名诗句,是人为,是天成?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及地方传说,还原一下当年“骆宾王写《咏鹅》诗”的情景。

初唐时候,婺州义乌县(今属浙江省)城北有一个小村子,名叫骆家村,村里有位姓骆的秀才。这位骆秀才,一心攻读圣贤书,疏于生计,因而家境十分贫寒。在当时,格律诗体渐渐盛行,文人们很喜欢创作押韵合仄的格律诗。

骆家有个儿子,叫骆宾王,生在书香门第,很受父亲影响。他三岁跟父亲识字,五岁陪父亲诵诗,六岁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七言对子和五言绝句。没有多少文化的骆家村乡亲们,非常敬重骆家父子,见六七岁的骆宾王竟有这么大学问,都称他 “骆家神童”。

骆家村北边有一口池塘,因地处骆家村,人们就叫它骆家塘。每每阳春三月,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村中鹅儿鸭儿便在主人的驱赶下纷纷来到骆家塘,戏水觅食。骆家原本没有鹅儿——骆家娘子也不喜欢鹅儿——只因骆宾王羡慕玩伴们驱鹅儿到水塘嬉戏,便哭闹着向爹娘要鹅儿,于是,骆秀才便在集市上给儿子买了只大白鹅。

这只大白鹅,通体雪白,脚蹼橘红,扁喙橙红,头顶着一抹猩红的冠儿。放在院子里,大白鹅绅士般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凯旋的大将军。

见到大白鹅,骆宾王高兴得手舞足蹈,忙跑上前,要搂大白鹅长脖子亲近亲近,然而一声短促而激昂的“呃咦”,吓得他猛退几步。在院子里日子久了,大白鹅也就渐渐接受了这位小主人的爱抚。骆家柴院里,这形影不离的一童一鹅,竟成了一道风景。

和其他小伙伴一样,骆宾王捏着段细长柳枝,赶着那只威武的大白鹅来到了村北的骆家塘。

然而,和其他的小伙伴又不一样,塘岸上的骆宾王不喜欢满野里追蜂逐蝶,也不乐意跟伙伴们追逐打闹;他静静地趴在塘岸草地上,弯曲双臂,肘顶草皮,手托下巴,专注地观察水中戏水的大白鹅。

水塘里的大白鹅,面向蓝天,伸长了脖颈,不停“鹅,鹅,鹅”地叫着,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橘红的脚蹼划着清波,就像船桨拨动船儿一样。每当看到此处,骆宾王都会摇头晃脑,小腿翘蹬,显得极度兴奋。

有一年春天,一位赴京城应试的举子路经骆家村,听说骆家村有一位天才少年,便一路打听来到了骆秀才家。骆秀才见有同道中人来访,便热情将他让进屋。举子并不跟秀才谈论诗文,却希望见一下骆宾王。他见骆宾王面容清秀,聪敏异常,便问了几个问题。骆宾王都能对答如流,这让举子大为惊讶。忽然,一声“呃咦”传来,庭院中的那只大白鹅扑闪着翅膀,远远地向举子叫唤。举子似乎明白了大白鹅心意,便指着大白鹅要他以“鹅”赋诗。骆宾王看着眼前大白鹅,眼前不由浮现出平日里它在水塘游水的情景,略略思索后,便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妙呀,简直是神来之笔!”举子不由啧啧称赞。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反复咏唱,抒发对鹅的喜爱。次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仰头弯曲着嘎嘎嘎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生动逼真……神童,神童,令郎绝对神童呀!”举子向骆秀才恭喜道。

“后两句写鹅在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巧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上铺叙鹅戏水情景。白白的羽毛,绿绿的江水,‘白’‘ 绿’对照,鲜明耀眼;鹅掌是红的,水波是青的,‘红’‘ 青’映衬,十分艳丽。在这组对偶句中, “浮”写出了鹅儿在水中的悠然自得;‘拨’写出了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的动作。动静相生,又呈现一种变化美……”举子滔滔不绝讲述着。

举子忙请骆秀才取出纸笔,让骆宾王将《咏鹅》诗写在上面。墨迹干了后,举子折叠好,藏在内衣兜里,辞别骆家父子而去。不久,京都长安的大街小巷都在传诵《咏鹅》诗,都知道了一个叫骆宾王的七岁天才写诗少年。

其实,骆宾王七岁能写《咏鹅》,这都源于他跟随父亲学习了“五言古韵”,并熟悉了这种诗歌语言;更重要的是,生活里,他饱含着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细致观察了它的外貌、鸣叫、动作等特点,才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咏鹅”壮举。

丰富自己的语言,饱含感情细致观察周围的一切,便是骆宾王成功“咏鹅”之道。文章出己手,绝非由天成,创作者切勿盲信什么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