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刘福全 ‖ 故乡的甜蜜

来源:本站    作者:刘福全    时间:2024-06-19      分享到:

幸好那张硬纸壳儿还在;幸好今年的五月我又从青岛回到了北大荒;它还是存放在东北家里的书架上,那一面透明的玻璃橱内;幸好纸壳儿上的字迹还是那么清晰可见,许多年过去了,从未从上面取下来,放置别处。我会一直放在那儿,仿佛那是故乡的象征,是这张硬纸壳儿让我找到了故乡的红三刀(也称之为:蜜三刀和酥三刀)的美味味蕾的上品线索。


      五月是亲热的,五月是渴望的,五月把我带到了农场的家里,一眼看见了它,我就把硬纸壳儿上的电话号码抄写了下来,在微信的“新朋友”上搜索,果真有此人,手机号码即是微信号,这样的巧合还是遇上了,我们建立了好友,待我回到青岛一定快递故乡的美味——红三刀,那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如果没有那张硬纸壳儿的存在,恐怕一年半载也吃不上这样的甜蜜了。


      说起红三刀会有许多的甜蜜故事,童趣涌动于心海,说起来那才叫:喜出望外呢。


      小时候家里境况困难,那个年代普遍都是不富裕的,生产队一般按人头分配馃子(点心),现在老家仍然叫:馃子。馃子分好多种,我更偏爱红三刀和小糖鸡,这种甜蜜的味道是和过年相联系的,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看到它的外形和色泽,很是迷人,如果嘴馋得不得了,也只好偷偷地拆开红色的纸包装,捏出一小块,再捏出一大块,这样的甜蜜是架不住红三刀的诱惑。看到外观渗出的油汪汪,也会让小孩流口水的,我深有感触,也亲自偷出馃子送进等待美味的嘴里。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我想要的过年,才叫着过年,这也是童年的年无法抗拒的吸引。哦,当然现在无法和过去相比较了,可以说天天像过年,到处都是香喷喷,甜蜜蜜的食品,甜点了。


      一九七八年,我十三岁去往北大荒。三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故乡,回到鱼城,回到——卜桥村。记得那是二〇一〇年,春节之前正巧赶上赶会(赶集)。我喜欢徒步走在鱼城的大街小巷,体会童年的过往和心愉,那种喜悦只有自己才能回味无穷。家乡人却把鱼城分为北关、南关、东关、西关。其实,我更喜欢分成为:东城和西城;北城和南城,既然是鱼城,为何不叫城呢?我赶完会(集)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一家糕点房,我一眼就看到了小时候喜欢吃到的馃子。说真的,小时候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小糖鸡,其它的都叫馃子。我欣喜买了几斤,分别给大哥、二哥家的孩子们吃。或许,那时候也已经不算什么新奇的食品了。要是在没有分开单干,承包责任制之前的年代,一定还是珍品吧。现在随时都可以买到它吃到它,外面红三刀和家乡的相比还差一大截。我认为家乡的美味,才是美味。


      过完年,走的时候我又特地路过那家糕点房买了几斤带回了东北,北大荒是没有做这样的甜点的,也许有什么秘方吧?或许,工艺繁琐,复杂而不会制作吧?每当我吃到故乡的馃子我会美美地品尝,每一口甜蜜的滋味,在嘴里反复咀嚼,酥酥的,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满嘴四溢·····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回到童年,回忆和快乐的情景之中,这样的甜蜜一直伴随在我的记忆而永远流长·····


      二零二零年疫情之前的二零一九年的五月,我从青岛回到故乡,那时还在五菱公司上班,也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第一次喝到故乡的槐花汤,槐花依旧让我回想起童年往事。当然,馃子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了。一天,我抽空便走着走,去往了鱼城镇,去找那家糕点房,记得第一次见到是在北关路西,怎么不见了呢?一转身原来搬到路东了,还是那家糕点房吗?看上去也是一家老店了。我便好奇的问道:“您是原来路西的那家店铺吗?”,店主回答了我的疑问:“是啊”,“还是原来的店铺”。我对这里的甜品更偏重于红三刀,馃子有我说不尽,道不完的童年情结,无论岁月多长,多久远,却始终围绕在我的内心,不会远去。


      这不,我刚从鱼城马文清真糕点房快递了三斤红三刀,这又解了我的嘴馋,虽然不那么鲜亮,通红这也是一种很特别的风味(酥三刀)。我每品尝一口就是欢心,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又回到了童年的荡漾心情。感谢网络,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到故乡,回到鱼城,回到卜桥,是酥三刀的甜蜜弥漫了美好的生活,记录着漫长的岁月,一路丰富多彩并持续甜蜜未来·······


写作于:2024年06月10日。修改于:2024年06月17日。

黄岛开发区浦江花园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