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於恢 ‖ 分封制的意义(外一篇)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於恢 ‖ 分封制的意义(外一篇)

来源:本站    作者:於恢    时间:2024-06-26      分享到:

分封制的意义

 

不可否认,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然这并不符合实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诗经》当中也不会有“靡室靡家,猃允之故”了。

商朝的统治区域并不大,在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后,也只能统治中原一带,于是就将一同灭商的功臣、王族等分封到周边地区。在姜太公就国之时,齐国境内是有少数民族叛乱的,这块地方实际上还不属于中央政府。这说明武王的分封实际上是迫于形势需要,而不是什么“王恩浩荡”。

周朝实质上属于一种松散的邦联,周天子不是不想管辖诸侯国,而是本身无力管辖。但是诸侯国,尤其是与少数民族毗邻的诸侯国,对中华的开疆辟土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新开辟的土地属不属于周王,反正在法理上,这些都是周王的土地。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收这些地区,中华的疆域就这样开始逐步扩大。秦朝初年,有人提出要分封秦室子弟,李斯当即反对: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也同意李斯的看法,认为:“立国,是树兵也。”这是因为秦初的政治环境已经跟西周初年有很大的变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已经不需要用分封来维系人心了。汉朝的建立得力于诸侯的支持,再加上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不分封就不能稳固疆土,秦朝就是因为对宗室刻薄寡恩才灭亡的。所以汉高祖大封功臣以辅弼中央。但诸侯子孙骄恣不法,所以从高祖之时就开始了“削藩”。

后来王国越削越少,剩下的宗室亡国则感受到了威胁,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此次叛乱被最终平定,但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汉武帝则采取了另一种变相的削藩,即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最终变成了无力与中央抗衡的“国中之国”,这是武帝的英明之处。

总之,分封制在西周初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分封制的弊端也愈益显露,并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政局。后世的晋武帝、明朝的洪武帝等,都因分封诸子而酿成了大乱,不过明朝的情况好一些,没有造成国家分裂。


闭关锁国没有错

 

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源于经济纷争。近代国门的开启自不待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胡人南侵,也是为了能与中原互市。我们本就不稀罕游牧民族的物品,所需的骏马也只是用来抵御胡人。

中原王朝始终认为,跟胡人互市是耻辱,因为确实我们并不需要互市。尤其是胡人口称朝贡,而我们却要厚往薄来,无论怎么算,都不合算。近代英夷的炮轰国门,也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它们的物品,于是英夷急了,就只能诉诸武力。这和历史上的胡人南下如出一辙,只是英夷不同于胡人,所以这一次我们没能守住国门。由于英夷相隔万里,所以我们没能直捣英夷的老巢,要不然英土早被翻来覆去犁过好几回了。那时我们够不着它,现在可不一样了,不用出国门,一发导弹就能解决。

要问我们该不该开关?其实我们是不需要的。但不开关,胡人就屡屡骚扰,这实在让人受不了,于是为了尊严就只能开战。但战争的消耗远大于开关互市,或者是直接赐予的岁币,于是为了人民的安定,就勉强同意开关。

近代的鸦片战争也是如此,英夷是要做生意,是用他们不值钱的东西来和我们交换,我们当然不会同意,除非是脑壳有问题。但英夷的炮舰实在厉害,于是就不得不同意开关。哪里想到这群蛮夷得寸进尺,打开了我们的市场之后,又要觊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当初的闭关锁国并非错误,因为国就是家,哪有人天天不锁门的?错就错在只锁门而不翻修,即使锁得再结实,也拦不住强盗破墙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