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於恢 ‖ 微信会消失?(外二篇)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於恢 ‖ 微信会消失?(外二篇)

来源:本站    作者:於恢    时间:2024-07-08      分享到:


微信会消失?

 

近日刷到了一个视频,分析了微信必将衰落并最终消亡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两点:第一,随着陌生“好友”的增多,使得微信的“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通讯录中的众多“好友”就成了鸡肋,删也不是,不删也不是。第二,微信火于朋友圈,而随着陌生“好友”的增多,朋友圈也容易泄露个人隐私。所以朋友圈将会逐渐设而不用,最终“寿终正寝”。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也深有感触。我深信微信的遇冷是必然趋势,但若说其最终消亡不免有些武断。现在的微信已经等同于工作软件了,微信群也不再具有娱乐的功用,而变成了一个个的业务群、推销群、广告群。原本微信的语音功能受到了大众的青睐,但如今看来,给别人频发语音乃是一种相当不礼貌的行为。本来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事情,却偏偏要在微信中去啰嗦。

无用的、碎片化的、垃圾的信息正侵蚀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许是开发者始料未及的。但微信现在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可以传输文字,而电话和短信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了。还有日常的支付功能,这也许是很多人仍然保留微信的原因之一。虽然微信传输文件受限,人们不得不使用QQ。但微信界面简便,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至于朋友圈不发也罢,也没有什么大影响。我喜欢给别人发文字,而且每次都要检查一下,就像平日写文章一样。尽量不出现语法错误和文字错误,尽可能地简练明了。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别人的时间,况且文字一目了然,也相当于为别人创建了一个备忘录。总之软件是人开发的。能不能被取代,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反正我是紧急的时候打电话,不急的时候才会发消息。尤其是微信在这方面也是社交的“试金石”,对于那些不回消息而故意发朋友圈的人,直接删掉就是。

人类的道德从来都是双向的,何苦碍于面子而不去删除?孔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实际上视频中所分析的那两点原因,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读聊斋之陆判

 

人生贵知己,鬼客亦何妨?闪灼须发动,貌寝两眉长。夜半街衢静,达晨灯烛黄。醉饮相携去,从容换肺肠。自是才思进,文章动卿相。只嫌结发人,貌陋难下堂。既能易肝肺,当能易面庞。鬼客诺之去,徐图计议长。半夜来叩门,引刀切颈项。急取美人首,详审合项上。早起盥漱罢,揽镜自评章。奇闻动太守,对簿上公堂。祸兮福所倚,结为翁婿行。幼诵圣贤书,学优入科场。自是福命薄,身名难显扬。倏尔黄泉近,阴司作文郎。何必生为乐?死去亦莫伤。且自达人观,生死齐彭殇。死去无悔吝,人生亦得将。

 

与月争光

 

读书人的书房难免有些杂乱,虽说杂乱,但在读书人眼里依然是有条理。似乱非乱,这正像是逆境中读书人的心绪。总有人以为,经典名著是给退休的教师或老干部读的,因为这些人有退休金。言外之意,是说经典的书是专给老年人消磨时间用的。

当年苏东坡一贬再贬,惶急中的他有没有想过:我要好好努力,等我官复原职之后,再去做诗人?有人以为,苏东坡是大文豪,人家有那个资本去谈理想,但是大文豪的成长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内心的坚定不移。文人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有丰厚的学识,要有关怀天下的大爱……没有外界的艰难困苦,苏轼也不会成为千古文人之最。

目下依然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古今世态一脉相承。谁能断定,今天为理想奔波的少年不会成为日后的大师?但是在利剑磨成之前,包围他的总是愚蠢的嘲讽和无知的规劝。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涉,谁也没有资格去指手画脚。明代杨荣曾被皇帝关进牢狱,正是生死难期之际,杨荣却能坐在狱中读书,整整十年,不分寒暑。试问: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斩的囚犯,这时读书能有何用?

有句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后来杨荣果然是有惊无险,出狱之后即被皇帝重用,成为内阁大学士。人生当然要有希望,即使这个希望渺茫得像远天的星星。但随着夜气的加重,星光也许能与月光一争高下。